首页>要闻 要闻
两岸记者赴甘南藏区探访生态民俗旅游
新华社兰州9月19日电(记者刘斐)“扎西德勒。”加考在家门口向来访的“海峡两岸记者精准扶贫联合采访团”成员们致以祝福。
尚未从这座藏式宅院的精巧布置中缓过神来,两岸暨香港地区的10余家媒体20多位记者纷纷向主人还以问候。为了解大陆精准扶贫工作,一行人18日来到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达麦乡达麦行政村当应道自然村,走进了达麦行政村村主任加考的家中。
加考曾在西藏拉萨经商,后返回家乡,并在2016年达麦乡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时,把家里住房改造成“藏家乐”,让家人搞起了生态民俗旅游。
“一年收入一万多元。”加考说,能让老人、妇女在家门口就有这样稳定的收入,又享受到家人照顾和团圆,“这比能赚多少钱更重要,这笔钱赚得心里舒服”。
曾经,很多男性村民外出打工,为了不稳定的收入而漂泊,老人、妇女与孩子则留守村中。村中27户藏族、26户汉族,许多都是牲畜棚建在家中,烧水靠牛粪和柴。
如今,村里实现了人畜分离,家中进行了电气化改造。生态环保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让村里道路硬了、村落环境美了、生活条件好了。
加考家院墙上满是堆得整整齐齐的木柴,但只是作为装饰。厨房里,燃气灶、油烟机、料理台一应俱全。卫生间中,太阳能热水器、抽水马桶、淋浴器应有尽有。然而,庭院中的藏幡、毛毯,客厅与卧室里的藏式器具,提醒着采访团这里浓郁的藏族风情。
达麦乡乡长道吉草说,在对村落进行环境提升改造时,政府注重引导村民保留传统风格,这为生态民俗旅游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据悉,达麦行政村成立了旅游公司,由每户村民投资1.76万元入股,县政府投入200多万元协助。目前,公司已经有198个床位实际运营,旅游点可同时容纳500名客人就餐。
加考说,村民们不用出远门就能在旅游公司就业,除工资收入外,每年还能分红。“每户村民年均收入八九千元,都高兴得很。”
“过去以为扶贫就是一次性给贫困户一大笔资金,来了才知道什么是精准扶贫。”台湾东森新闻云记者曾俊豪说,大陆让政府和民间结合,充分把既有的好山好水转化为收益,实现资源有效利用,这种扶贫模式很有效。
傍晚时分,采访团一行来到距达麦村30多公里外的桑科草原。远处云雾笼罩群峰,周围青草初黄,牛羊成群。藏族姑娘和小伙儿跳起锅庄舞,唱起祝酒歌,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
在这处去年刚建成的诺吉庄园,爱好唱歌跳舞的藏族姑娘拉木草实现了从牧民到演员的转变。“过去养牛羊也就是满足个温饱,现在做民俗旅游点的演员,一个月稳定有两三千元工资。”拉木草说。
据夏河县桑科镇党委书记娘本加介绍,桑科镇有大大小小各类旅游点300多个。为发展当地民俗旅游,镇里不仅协助旅游点办理审批工作,还对不同等级旅游点给予每个床位2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补助。
“每个旅游点带动周边5-10户贫苦户就业,并给他们分红。”娘本加说,这种家门口就业的方式,对贫困户来说很稳定,具有外出打工所没有的语言相通、交通便利、生活习惯相同的优势。
第一次到藏区、也是第一次到草原的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戴菉说,到这里不仅被草原的壮观辽阔震撼到,也被藏族民众的热情感染到。民俗旅游要想吸引更多外地个人游的游客,还要做好一站式配套服务,例如从机场、车站接驳到旅游点的交通。(完)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两岸记者 甘南藏区 生态民俗旅游


壮族山歌进校园
邯郸至莫斯科中欧班列首发
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在日内瓦举行
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点亮圣诞树
甘肃阿克塞丹霞地貌“藏在深山人未识”
澳大利亚国家公园28头鲸鱼搁浅死亡 画面令人痛心
欧洲政商人士呼吁维护全球贸易体系
非洲国家驻华使节走进全国政协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