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安徽小岗:“改革第一村”的秋味别样甜
新华社合肥9月23日电 题:安徽小岗:“改革第一村”的秋味别样甜
新华社记者高敬、张康喆、姜刚
23日秋分,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天,安徽省滁州市的庆祝现场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农民歌会。
现场有几位身披红绶带的特殊观众,他们就是来自“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带头人。当年按下红手印的地方,就是严立华家的草房。相比40多年前的苦日子,已经74岁的严立华说,如今的生活真是甜得“满足又满足”。记者在金秋季节来到小岗村,感受到了这里丰收的别样甜味儿。
9月21日下午,“小岗村首届农民丰收节——优质稻米品鉴会”热热闹闹地开始了。大约10种新米做成的米饭供人们品鉴,要评选出3个最受群众认可的品种。
这是北大荒集团在小岗村迎来的首次水稻收获。对北大荒集团七星农场驻小岗村技术负责人赵明武来说,看到人们对自己种的大米点头称赞,心里实在是一种酸甜交织、说不清楚的滋味儿。
今年,北大荒集团在小岗村建起了500多亩的现代化水稻生产基地。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块块整齐的稻田里,饱满的稻穗早已沉甸甸的,稻浪滚滚,美不胜收。
“我刚看到这块土地的时候,真有种想哭的感觉。”回想起年初的情景,赵明武仍然感慨万千。水是水稻的“命根子”,但这里原本是一块旱地,坡度大、用水难。从最高处到最低处,落差足有8米多。
开沟、铺管,从几十里以外的水库调来了水,整地却是个让他头疼的大难题。拖拉机不行,就用挖掘机。乍看上去平整的地,一放水,又出现问题。光整地一项,他们就足足花了70天时间。整地破坏了土壤原来的肥力分布,他们又给每亩地使用了160公斤生物有机肥来平衡肥力。
村里人一度质疑:“你们搞不赢吧?”严立华家的几亩土地也流转出来种上了水稻,他没事儿就会去稻田转转。“想不到他们把地整得那么好,水稻长得这么喜人,那稻田多漂亮啊!”
如今,金黄的稻田就是最好的回报。赵明武说,小岗村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上有优势,分工细致。食品工业园也已有两家企业入驻。同时,北大荒的农业种植技术恰好能与小岗村农村改革的需要相结合。
站在稻田边,赵明武笑着说:“本来觉得这地第一年种水稻,亩产能达到800斤我们就知足了,现在看亩产千斤也不满足!”
跟赵明武一样尝到丰收甜头的,还有小岗村梨园公社种植基地负责人黄庆昶。
记者来到他的梨园时,只见一箱箱重量不等的“大吉梨”整齐地码放好,等着发往消费者手中。随手拿起一只黄澄澄的梨子,嚯!竟然比记者的拳头还大出一大圈,足有一斤半重。
黄庆昶可以说是一个“新小岗人”。10年前,已在无锡拥有稳定生活的黄庆昶来到小岗村,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片梨园中,一干就是10年。
从土地流转到种树管树,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跟种粮食当年见效益不同,种果树更需要耐心。前几年,梨园基本都在投入阶段,谈不上啥利润。
这个秋天,黄庆昶的梨园迎来了历史性转折——已经成熟的200亩梨园收了近50万斤梨子,产量上了一个“大台阶”。前来采摘、订购的顾客越来越多。他还借助网上电商平台,每天根据订单数量采摘、装箱、发货。此外,梨园还摸索对梨子进行深加工,将其制成梨膏、梨酒等。他的生产型生态休闲农庄已经见了雏形。
“今年不仅梨子收成好,而且多元业态逐渐稳定下来,梨园由投入开始向产出转折。”黄庆昶欣慰地说,今年真的是“丰产又丰收”。
梨园的发展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今年71岁的杜永顺,2011年起便将自家的25亩地流转给梨园,不仅不再操心种田的活计,还在梨园打工,拿起了“年薪”。
“过去下雨往田里跑,现在下雨往家跑。我们既能拿地租,又能拿工资,合适得很。”他说。
漫步小岗村,人们不时闻到桂花香,这缕缕香甜,正如小岗村人在这个金秋收获的好日子那样甜美。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安徽 小岗村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