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正能量 正能量
北京援藏老师和他的44位藏族学生
中新社拉萨9月30日电 题:北京援藏老师和他的44位藏族学生
作者 江飞波
拉松老人的孙子扎西旺堆在拉萨市第一小学分校(海淀小学)二年级5班就读,由于孩子的父母在西藏阿里地区工作,拉松承担了孙子的监护职责。今年,拉松老人和二年级5班近百位家长都在忧虑一个问题:该班班主任何小波是北京来的援藏教师,明年他将离开拉萨,可是全班44位藏族孩子舍不得他离开。

为带动西藏教育水平提升,北京市在2014年率先进行“组团式”教育援藏,向拉萨选派50名教师。2017年,援藏教师规模扩大至70人,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教育各学段。来自北京市密云区的何小波便是援藏教师中的一位。
“何老师是我遇到最细心的老师。”拉松老人说,每天放学,何老师都会带着孩子们一起走出校门,看着孩子被家长接上,才会放心。
9月27日,中新社记者跟着二年级5班44位藏族孩子一起上了一节小学语文课,课堂上遇到老师提问,孩子们总是争先恐后举手回答。很多孩子没有被选中,还略有失落,课堂气氛欢快而有趣。
课间休息时,何小波还留在班上,看着孩子们嬉笑打闹,或加入其中。“主要是担心孩子们遇到危险,我留在这里会好一些。”他说,课间时老师留在班上,除了照看孩子,也可以为下节课提前规范课堂纪律,节约其他老师的时间。

从一年级带到二年级,何小波和44位藏族学生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学生索朗加措的妈妈尼玛卓玛说,她记得有一次要求孩子写课后作业,孩子不高兴不肯写。“我当时也生气了,就给何老师打电话求助,何老师在电话里回复说,几分钟后他要和索朗加措进行视频通话。”尼玛卓玛回忆,随后何老师和孩子视频通话了十多分钟,她看到两人对着手机在做游戏,视频通话结束后,索朗加措就高高兴兴写作业去了。
“我发现在何老师的教授下,索朗加措写的字比部分高年级的孩子还要好一些。他对待孩子比我们家长更细心。”尼玛卓玛评价。
何小波说,从北京来到西藏教课并非一帆风顺。他至今还记得2017年8月11日开学当天的情形:“开学分班时,学生次仁曲珍的家长拉着我的手用藏语说了几分钟,我完全听不懂,但对方又很着急。”何小波回忆,当时只好让其他藏族老师帮忙翻译,原来这位家长的两个女儿分在了不同的班级,想让老师都调到一年级5班。何小波了解后,立即帮助家长反映解决。
何小波所教授的44名藏族学生中,13名是拉萨学生,其余31人分别来自那曲、阿里、山南等地。而这些孩子,大部分都是爷爷或奶奶作为实际监护人,在拉萨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这些老人,用汉语交流十分困难。
拉萨市第一小学分校(海淀小学)校长何君称,为解决与家长的沟通障碍,很多人都成了何小波老师的“临时翻译”,家长通过手机发来藏语语音后,何小波会先给身边的藏族老师甚至公交上遇到的陌生藏族民众听,通过翻译了解家长意图后,他再把自己的回复说给翻译人员听,翻译人员再用藏语回复家长信息。日积月累的沟通,何小波和家长们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对于2019年将回到北京,何小波也感到不舍,但他认为,自己首先要在援藏期间全身心地教授孩子们知识。“我要努力,让这两年成为我和孩子们最美好的时光。”(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老师 孩子 藏族


埃及阿斯旺的旅游市场
伊斯坦布尔:春回大地百花开
都柏林庆祝圣帕特里克节
春茶采摘正当时
“巴基斯坦日”阅兵彩排
上海开展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攻坚整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