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讯息书画讯息
有源自芳华
从电影《芳华》看潘天寿作品的阐释方式
现代人需要有一个精神家园和心灵归依,复兴的路上需要文化的导航。电影《芳华》是2017年最催人泪下的年度大戏之一。这部影片看哭了很多人,不同年龄段的人在这部影片里看到或读到了感动。原来英雄并非必须得是高、大、全,生活在我们身边质朴和友爱的善良人也许就是英雄。英雄有血有肉、有泪有恨,还有复苏的爱情和萌芽的情欲……

《读经僧》68cm×136cm中国美术馆藏 潘天寿 作

《睡猫》(局部)87cm×76.2cm中国美术馆藏 潘天寿 作
这部电影在电影修辞层面采用的是“特写”和“近景”。特写:让人物角色的喜怒忧伤都细腻逼真,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近景:拉近了观众和人物角色的心理距离。特写和近景的电影修辞手法是肉,立体丰满地捏出一个个活泼泼、脆生生的人物。如此将喧嚣的历史和个性复杂的众多人物,塑造得格外贴近观众和震撼观众。境界层面,高手过招,如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品的都是心意和灵魂的默契。这种通达的境界,都似华山顶上的无限风光……
在中国美术界,也矗立着一位殿堂级的人物,他采用的绘画修辞手法同样是“特写”和“近景”。他开创了丰碑般的中国绘画艺术,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便是潘天寿。《光华旦旦》是潘天寿现存作品中尺幅最大的画作,他以极端的特写和近景的绘画修辞手法,营造和驾驭了这幅巨型之作。画中巨型老松、威猛秃鹫和高耸山岩,个个不容忽视,个个顶天立地般存在,气场强大霸气。《夏塘水牛图》是他的另一幅巨型画作,颇具代表性。此画为指墨画,是潘天寿在1960年创作的。画中的水牛和现实中的水牛几乎一样大,这头水牛还并未呈现出水牛的全貌,仅仅截取的是水牛身躯的一多半。画家是怎样近距离地,对水牛特写一番呵。牛头和牛角,赫然居中,回望画外。为了稳定大型画作的平衡感,潘天寿在画面的左一半,画了远景的山石和松叶作为陪衬。说是“远景”,其实是对比画里的这头水牛而言。实则潘天寿对山石和松叶的创作,依旧采用的是近物和特写的手法。潘天寿的诸多作品,无不是采用特写和近景的绘画修辞手法构思和创作,笔法轻松、妙趣横生、虚实得当、形神兼备,笔墨与面块、线条之交响“有声”“有色”。潘天寿更善于捕捉对象最具神采之处或其瞬间,糅动势和静谧、整体和细节于一体,墨韵轻灵,气息清爽,格调雅致,神气弥满。
潘天寿深晓传统文化之精髓新的诠释方式,善于凝思并深得时空对话之妙,对接与糅合了传统文化精华的当下价值,赋予了中国绘画新的精神洗礼与新的文化熏陶。感悟潘天寿一生痴心的绘画心灵、解析潘天寿独一无二的绘画语言、理解潘天寿最为推重的绘画形式和品味作品背后的象征和寓言、阐释潘天寿为何如此修辞和表现,值得后人深思和玩味。
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从此侵略者接踵而至。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随后传教士跟进。在内忧外患的大时代下,潘天寿出生在1897年的浙江宁海冠庄。幼年潘天寿也曾度过一段幸福时光,其父潘秉璋是秀才,家有田产上百亩;其母是举人之女,能绣善绘。潘天寿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母子情深,陪伴母亲画和绣,播下了一颗痴爱丹青的种子。好日子过到他7岁,随着外国教会形成强大势力,民间反洋教运动愈演愈烈,宁海的反洋教运动波及潘家,潘天寿的母亲在运动的阴霾下去世。如此人生,注定在他年幼的心中埋下阴影。潘天寿在私塾求学期间迷上了描摹书籍里的插图,如痴如醉。上完私塾,他又被父亲送入洋学堂继续读书,求学期间购得一本《芥子园画谱》,边读书、边临摹,逐渐摸索出了一生的发力方向。14岁的潘天寿,发愿做一名国画家。芳华宏志,终生无悔,他用一生的长度践行了年少的誓言。读过旧式私塾、摹过文人画程式化的画谱,立志做一名国画家,身上背负着家族对反洋教的仇恨,潘天寿在千丝万缕的情感河流汇集下,心里对中国画刺上了刺青。尽管如此,潘天寿对传统国画尚未形成深刻的认识,这只是他学画的萌芽阶段。但这对他日后绘画境界的提升和认知层面的升华,埋下了伏笔。19岁的他考上浙江一师,当时的教育和文化名流经亨颐是校长,教师有李叔同和夏丏尊等人。浙江一师求学期间,他遇到的挑战是,学校绘画教学采用西式教法。虽然都是绘事,中西教学可谓隔着银河,这让潘天寿第一次有了孤军奋战的感觉。确切说,潘天寿绘画,是他一生孤立无援、单枪匹马打下的江山。但幸运的是,滋养潘天寿初期学艺的贵人,是人格、艺格均属人间极品的李叔同。李叔同并未因潘天寿采用与教学相悖的国画方法而排挤他,反而助力他绘画综合素养的提升。李叔同指导潘天寿绘画技艺,还把他的篆刻书法作品引荐给精通此道的校长经亨颐。可想而知,潘天寿绘事的第一笔宝贵财富,是贵人的栽培认可、高人的保驾护航和自我的信心满满,这为他日后有胆、有勇、有力、有劲独闯画坛夯实了底气。在浙江一师,李叔同等人高洁的人格,又为潘天寿打开另一扇窗。潘天寿明白了震撼心灵的除了学问和艺术,还有芬芳的德行。这为他最后的绘画境界升华至高洁,树立起了现实榜样。
风清气朗的求学生涯结束后,潘天寿有过一段苦闷时期。他回乡当小学教师期间,只是依照自己的情趣喜好勤奋画画。这段时期,他画风是野气、灵气、胆气、生活气杂糅并存,没有固定风格。然而,画中禀赋之气,却气贯长虹。他独自摸索了几年后,潘天寿幸运地遇到他绘画事业的第二位贵人吴昌硕。拜师吴昌硕,潘天寿绘画艺术经历了起承转合的提升、思考和变迁。吴昌硕相当器重这位年纪相差颇多的弟子,但也指出潘天寿有可能误入歧途之处。
中国书法对于绘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吴昌硕的一生从不间断写字、作诗、刻印,又自觉地将这些文化营养融入绘画之中,不求表面形式,力求内在规律与绘画艺术的有机结合。明代复古与创新交集之时,出现徐渭等纵情写意画风,之后出现了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至清代赵之谦等人,笔下金石之气极大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内在韵味,赵之谦、任伯年等继承性地把这种写意画风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吴昌硕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横空出世,他几十年如一日书写石鼓文,使其绘画中的线条有一股笔墨圆浑厚拙之气而显得生机勃勃,吴昌硕也正是以书法为依托,绘画与篆法书法合并,深思力索,将写意画风与金石书法完美结合起来,为中国画开辟了新境。吴昌硕书法、篆刻、绘画等集大成于一身,潘天寿行追明贤,得其引导,塑造了自我,重塑了中华民族文化之根。如果自信不足,可能会造成很多精神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迷失,包括观念的迷失。很多时候我们都没能从根上去认识这个问题,江之长必接其源,树之大必连其根,潘天寿遇到吴昌硕是幸运的。
潘天寿饱含激情与斗志,铮铮铁骨,满怀豪情,因为有对传统文化的信仰、自信。他将书法的内敛与超迈,散淡与拙朴,灵秀与厚重等要素进行了成功的融合,在吴昌硕的引领下,在充分吸收中国传统艺术神髓后,潘天寿在绘画理论上有了一次系统完整的学习梳理,并撰写了《中国绘画史》。他领悟到不论拜师何方神圣,最终要走自己的路。于是他变法,彻底清扫老师在他头脑和笔下的留痕。当他拿着变法后的作品,呈给吴昌硕看,吴昌硕并不反感,反而大喜,赞叹潘天寿:“阿寿学我最像,跳开我又离我最远,大器也!”有这些殿堂级大师当镜子,照出的是潘天寿的光明大道、内心投射的是熊熊燃烧的自信之火。如此学艺经历,为潘天寿绘画事业的踽踽独行,打通了关隘。
(未完待续)(作者系北京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编辑:杨岚
关键词:潘天寿 绘画 有源自芳华 芳华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