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13名民企专家进火箭军“智库” 给予国家队同等待遇
13名民企科技专家进入火箭军“智库”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多次强调,要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这其中,人才的融合和集聚成为关键所在。“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习主席深刻指出,推动科技兴军,必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3名民营企业科技专家进入火箭军“智库”,是践行这一重要指示的一个具体举措。提高科技创新对战斗力的贡献率,呼唤更多这样的军民融合创新实践。
本报讯 冷绪文、特约记者唐永梅报道:近日,一批民企技术人员组成两支创新团队,对接火箭军武器装备关键技术需求展开攻关。牵头组织技术人员队伍的是来自某民营企业的张浩,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火箭军科技专家”。在火箭军国防科技专业专家组成立大会上,和张浩一起接过“火箭军科技专家”聘书的民企科技专家还有12名。民企科技专家进入“智库”,已成为火箭军拓展军民融合深度广度的新举措。

引入民企高端科技人才力量,是火箭军落实习主席科技兴军重大战略思想的实际举措。长期以来,火箭军科技专家队伍主要来源于军队、国有装备制造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国家队”。近年来,随着一批拥有高新技术的民营企业加速崛起,一批民营企业技术专家也脱颖而出。为此,火箭军党委决定打破传统选聘思维,从制度机制上激活民企专家这股新生科技力量,提高科技创新对战斗力的贡献率。
此次受聘的13名民营企业科技专家,均来自信誉好、研发能力强、实力雄厚、具有军队承研承制资质的民营企业。这些专家,有的专攻新兴材料、能源动力,有的长期耕耘于机器人领域,还有的在“智慧阵地”等领域成果丰硕。他们分别担任火箭军导弹总体技术、导弹发射技术、网络信息体系技术等6个专业组的专家,任期5年。对于这些民营企业科技专家,火箭军给予他们与“国家队”同等的科研待遇和条件。他们可以参加所在专业组年度计划中所有军内外调研考察、学术交流、专题研究等活动;技术咨询报告经所在专业专家组组长把关后,可以以个人名义直接提交火箭军机关决策使用。
“多了‘火箭军科技专家’这个身份,意味着自己要肩负更多的创新使命。”让张浩没想到的是,受领聘书的当天,他们就与“国家队”专家一起开展工作。“聘用的是13名民营企业科技专家,其实背后是13支具有高知、高智、高能的民间创新团队。”火箭军装备部领导说,虽然民营企业科技专家目前在火箭军“智库”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他们将成为战斗力建设新的增长点。
唐永梅
编辑:曾珂
关键词:13名民企专家进火箭军“智库” 给予国家队同等待遇


河北省港口提前完成年度计划吞吐量
欧盟重申不会与英国重新谈判“脱欧”协议
俄罗斯圣诞气氛浓郁 莫斯科街头充满节日气氛
美前副总统赞许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作努力
新一轮也门和谈就多项议题达成一致
老楼房装上新电梯
松花江上采冰忙
2018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群像实录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