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专家:发扬登高志昂傲霜抗寒的重阳精神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记者周玮)重阳糕、菊花酒、茱萸佩,农历九月初九将至,一道道重阳风景述说着人们辟邪求寿的生命祈愿。
在人文学家李汉秋看来,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清明和重阳形成对举,一个迎春,一个辞秋,都是大自然盛衰转捩的节点。“重阳蕴涵着如何对待盛与衰的哲学,其现实层面的重点落在如何对待‘人老’和‘老人’,从而突出了对家庭人伦、社会伦理的关怀。”
重阳节俗始于汉朝,成于魏晋,此后一直是重要民间节日。唐人有许多诗歌反映了当时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郭震有诗《子夜四时歌》云:“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明清以来,重阳节习俗除登高、赏菊、饮菊花酒或茱萸酒等饮宴游乐活动外,还有祭祀城隍、灶神以及酬神演剧等祭祀活动,更有亲戚交往等社会活动。
“随着文明的发展,辟邪避灾的最早动因逐渐淡化,求愉悦和祈增寿的色彩越来越浓,其中蕴含着一条红线:斗寒抗衰提高奋斗精神。”李汉秋说,古人用时令的天然植物来防病延寿,就像端午用艾和菖蒲一样,重阳主要用茱萸和菊花。对菊花,中国人历来有特殊的感情,最重要的是:傲霜斗寒,不畏逆境,正所谓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的诗说得更充分:今日我重九,谁谓秋冬交。黄花与我期,草中实后凋。香余白露干,色映青松高……夕英幸可掇,继此木兰朝。“在苏轼看来,草中后凋之菊花,其玉骨仙肌堪与青松试比高,掇食其落英可承屈原之高洁。”
重阳在后世成为祝寿节、老人节。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举例说,在壮族,人们将农历九月九日称为“祝寿节”,壮族老人在满六十岁生日那天,子孙都来庆贺,并且为老人添置一个寿粮缸。此后,每到九月九日,晚辈都要给寿缸添粮,直到添满为止。这缸粮米,称为“寿米”。平时不能食用,只有老人生病时才煮给老人吃,说此米能帮助恢复健康,延年益寿。缸里的米不能吃完,否则老人不长寿,所以晚辈要在重九这天给老人添满米粮。出嫁的女儿也在这天拎着新米回来“补粮缸”。这真是一则敬老的良风美俗。
祈愿高堂高寿这是重阳节的传统内涵,是我们今天应当着重传承的。李汉秋建议,以重阳敬老节兼中华父亲节,通过重阳节把中华民族敬老孝亲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如今我们还要发扬重阳节蕴含的登高志昂傲霜抗寒的奋斗精神,提高生命的境界。”
如专家们所说,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周而复始的重要人伦节日,可以加深对自己文化的体验和认同,进而成为全民族的“文化记忆”。 当我们与挚友亲朋一起度过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时,已经在延续中华文化的历史记忆。(完)
编辑:秦云
关键词:重阳精神 传统节日 重阳节


科学家观察到迄今太阳系最遥远天体
青岛西海岸新区保税物流中心封关验收
俄土伊将推动叙宪法委员会明年初举行首次会议
祖拉比什维利宣誓就任格鲁吉亚总统
中国科考队在南极冰盖发现蓝冰机场选址区
河北省港口提前完成年度计划吞吐量
欧盟重申不会与英国重新谈判“脱欧”协议
俄罗斯圣诞气氛浓郁 莫斯科街头充满节日气氛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