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宁德:脱贫攻坚 水滴石穿
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宁德,俗称闽东,过去给人的印象是“老、少、边、岛、贫”:革命老区,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地处台海一线,境内大小岛屿643个,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因贫困落后,宁德一度被称作中国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
资料图
30多年来,宁德始终把“加快发展、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以“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精神久久为功,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十二五”末的低收入人口11.5万人,2017年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28%。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功实践,“宁德模式”被誉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
培育思想动能,激发内生动力
吹拂着湿润的海风,钟华杰的身影出现在三都镇的海上渔排上。作为宁德市“理论宣讲轻骑兵”的宣讲员,钟华杰的任务是向渔民宣讲党的惠民好政策。
“咱三都澳最出名的就是大黄鱼,大家想想,一斤大黄鱼怎么从15元卖到100元?”钟华杰一开口就吸引了渔民的注意。“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让咱们的海洋养殖业大有可为。”围绕渔民增产增收、海洋保护发展,钟华杰的宣讲让渔民听得津津有味。
讲清“普通话”、讲好“本地话”、讲活“百姓话”,让理论宣讲活力十足。“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钟华杰说,“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坐得下、听得懂、记得住。”
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扶贫先要扶志。培育思想动能、激发内生动力,“理论宣讲轻骑兵”正是宁德的扶志创新之举。
“‘轻’就是队员少、力量精,每次安排两三位宣讲员进基层宣讲;‘骑’就是速度快,第一时间将党的声音传达到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兵’就是范围广,宣讲员来自基层一线,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的形式解读党的政策。”宁德市委讲师团团长余桑介绍。返乡创业大学生组成的“田秀才”、兴村富民带头人组成的“土专家”、退休老干部组成的“夕阳红”……如今,宁德市县乡三级共有宣讲小分队112支,宣讲员1220多名,实现了区域全覆盖。
破除“安贫乐道”“等、靠、要”等落后思想,宁德创新传播方式,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深入宣讲党的扶贫政策,讲好微故事,讲活大道理,全市上下形成了脱贫攻坚、啃硬骨头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全市选树百个“扶贫团队”、百名“扶贫先锋”、百个“脱贫之星”,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自力脱贫的愿望和信心,形成了你追我赶、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
扶志与扶智结合,宁德每年组织实施“雨露计划”等实用技术和就业培训1万多人次,实现转移就业2000人以上。2017年全市共发放各类助学金和补助6198.35万元,惠及3.25万人次。
瞄准主攻方向,集中优势攻坚
位于福鼎市的赤溪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30年前的赤溪村有多穷?“280多户村民住在12个‘五不通’的自然村,住的是茅草房,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地瓜加野菜……”土生土长的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随口道来。
赤溪村的改变,经历了三个10年。“1984年到1993年是输血阶段。”杜家住说,赤溪村的贫困状况经人民日报报道引起社会关注,村民收到来自各地的树苗和羊羔等,但是因缺乏种植养殖技术,树苗和羊羔都没成活。
1994年的整村搬迁成为赤溪村发展的转折点。依靠宁德“造福工程”的政策扶持,350多户畲族乡亲全部从山上的茅草棚搬进了山下的砖瓦房。2007年到2017年,是赤溪村的崭新10年,依靠当地资源,2016年村里成立了赤溪旅投公司,开发了旅游集散中心、下山溪溪谷度假区等项目。去年,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641元,是1984年的100倍。
赤溪村只是宁德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30多年来,宁德牢牢把握“精准”这个扶贫工作的核心要义,瞄准主攻方向、精准施策,集中优势打攻坚战。
宁德建立大数据平台,确定建档立卡扶贫对象2.12万户,实行细化分类,逐户制定帮扶计划。近年来,陆续对1万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产业帮扶、对4500户实施搬迁扶贫、对3400户落实“兜底”保障,对2.3万名贫困劳动力实施转移就业。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宁德实施“造福工程”搬迁扶贫计划,“十三五”以来,全市完成搬迁4.26万人,1.14万贫困群众实现“挪穷窝”。“在政府的帮扶下,我们陆续开发了一批示范旅游项目和生态农业项目,积极引导群众村中创业。”杜家住说,“如今村年接待游客超过了15万人次,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致富。”
宁德每年统筹2亿元惠农扶贫资金,深入实施精准网底、产业扶贫、信贷扶贫等“十大工程”,组织开展春夏攻势和“百日会战”行动,并确定双月17日为进村入户“帮扶日”,推动扶贫脱贫落细落实。
创新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发展
隐于青山绿水间,百年老宅遍布村落,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古韵绵长。但全村1400多户籍人口,只有100多人留守,大多为老人和儿童。2014年,屏南县以传统村落为平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今龙潭村常住人口增加至400余人,前来创业的人还把咖啡馆、牛排店等“城里货”带到了村里。
林正碌作为文创人才被首批引进龙潭村。他为村民免费提供油画教学,在此基础上打造艺术教育平台,吸引不少油画爱好者到来。文化艺术让古村落形成新业态,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我们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扶持文创产业,推动文创人才和企业集聚。”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产业指挥部张峥嵘介绍,如今村庄热闹了,村民回归了,屏南蹚出了一条“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落+互联网”的扶贫新路。
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宁德扶贫工作始终坚持的思想。“能人引路”“龙头带动”“电商扶贫”……多种扶贫模式,让宁德的扶贫工作生动而有效。
柘荣县际头村已是瓜果飘香,游客如织。五姐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缪带弟,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将所学专业运用到养殖业上,发展“猪—沼—果—蔬”生态循环农业,公司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并带动本村百人就业,10多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曾经荒芜冷清的际头村,在她的带领下发生蜕变。
宁德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安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福建省最大的农源型深加工示范企业,通过农业专业合作社建立44个种植养殖基地,2017年收购农、林、牧、渔、菌原料1.6万吨,辐射带动30个村、4610户农户增收2.1亿元。
以“百镇千村”建设为抓手,宁德以产业融合推进乡村“旅游增收”模式。目前,全市有14个村被列为旅游扶贫开发示范村。2017年,全市乡村旅游间接就业人数30万人,实现乡村旅游收入81亿元,同比增29.7%。
“宁德将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追赶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努力以高质量赶超发展,走好摆脱贫困之路,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宁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其春说。
记者 钟自炜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宁德 扶贫 脱贫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