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高山戏台奏新曲
一个身穿黄绿色薄衫的少年,蹦蹦跳跳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手里夹着几本书,嘴里哼着小调,童稚清亮的嗓音在大山里回旋激荡……
他叫杨建鹏,今年12岁,是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中心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2018年5月起开始在学校新建的高山戏传承活动中心学习把式舞,担任领舞。记者来到鱼龙中心小学成立的高山戏传承活动中心的教室,高山戏辅导老师成志强正在和孩子们一起排练高山戏把式舞。成志强在教室一角敲着一面大鼓,咚呛——咚呛———咚咚咚呛……孩子们边跳边唱新编写的高山戏《领袖颂歌》,站在排头领舞的杨建鹏在尽情演绎“锦鸡蹿”的把式,架势眼神都有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
武都高山戏成为盛开在大山深处的一朵艺术奇葩。
杨建鹏在鱼龙中心小学高山戏传承活动中心排练高山戏把式舞。
在中国文联扶持资金的支持下,校园高山戏有了更好的发展。
村里老一代传承人引路,村干部领着年轻后生们学戏、编戏,在学习中摸索、创新,他们还把惠民政策和身边变化演给乡亲们看。
武都高山戏发源于米仓山系深处的甘肃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已有700余年的历史。高山戏从民间祭祀、社火中孕育、演变、发展,口口相传延续至今,内容涉及歌咏生产生活、宣讲礼仪道德、弘扬人间正气。2008年,陇南武都高山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都高山戏最早发端于王沟村的鱼龙古庙,观音坝村又是高山戏中大身舞和把式舞的发源地。为了传承古老文化和保持乡土习俗,虽然这两个村子的人均年收入还不足3000元,但乡亲们仍自发捐款举办高山戏演出。村里老一代“戏模子”(传承人)引路,村干部领着年轻后生们学戏、编戏,在学习中摸索、创新,他们还把惠民政策和身边变化演给乡亲们看。武都区是中国文联的重点帮扶对象,区里一步步引进优质文化资源,凭借着高山戏,也依托着当地的乡村历史、风土人情,逐渐引领乡亲们创业,在文化体验和生态观光上下起了功夫。
近年来,中国文联向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先后拨付300余万元用于扶持高山戏的创排及巡演,促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并在武都高山戏的发源地———鱼龙镇的鱼龙中心小学建立了高山戏传承活动中心,极力推崇发展校园高山戏。
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武都高山戏如武都那绵延数千里的白龙江水般,在群山的怀抱里与树木的簇拥中,接纳、吸收、融化着这些文化的丝丝甘甜,而生生不息。
编辑:杨岚
关键词:高山戏台奏新曲 高山戏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