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梅兰芳的大美世界
今年是梅兰芳诞辰124周年,“走向世界的梅兰芳”展览日前在梅兰芳纪念馆举办。该展览不仅展示了梅兰芳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出访图片,还展出了很多之前从未面世的珍贵藏品,包括各类文献资料、国外友人赠品、出访纪念物等。与此同时,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梅兰芳纪念馆共同主办“东方与西方———梅兰芳、斯坦尼与布莱希特国际学术研讨会”,梅兰芳纪念馆还推出了《琴芳梅兰》古琴、京剧跨界演出。来自近10个国家、地区及国内的3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两大戏剧表演体系的联系,研究梅兰芳为世界戏剧文化作出的贡献。专家学者们欣赏了梅兰芳戏剧的魅力,为研究梅兰芳提供了更多新的角度与思考。



1京剧艺术“走出去”
梅兰芳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最高峰之一,为中国在20世纪所带来的世界影响力绵延至今。他在取得至高表演艺术成就的同时,也自觉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卓越贡献,他的足迹遍布亚、美、欧、非各大洲的诸多国家,开启中国戏曲文化与世界戏剧的交流和对话。
1894年10月22日,梅兰芳诞生在北京。他的名字与中国戏曲乃至世界戏剧舞台,紧紧地绑在了一起。124年后的10月21日下午,梅兰芳纪念馆,这座曾经的梅府私宅里,回荡着中和雍容的梅派唱腔。金灿灿的秋日阳光下,柿子树、海棠树已是硕果累累。展厅内,摆设仍是旧时模样,古朴雅致的桌椅、精致贝壳镶嵌的红木镜子、伴随梅兰芳多次出访的几只红色戏箱……都彰显着梅宅风范。屏幕上,梅兰芳站在院中舞剑、开嗓、养鸽练眼,鸽子扑棱棱飞离他的手,梅兰芳的眼神中立即呈现出舞台上的光彩。这一切,为我们还原着梅兰芳所创造的美的世界。
这次展览主要展示的是梅兰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国访问时的盛况。照片上、报道中、屏幕里,在日本、在美国、在苏联,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梅耶荷德、与卓别林,《时代》周刊刊登梅兰芳的文章,泰戈尔为梅兰芳亲笔题诗的团扇……梅兰芳的时代芳华穿越时空,出现在今天的观众面前。
“梅兰芳是20世纪的奇迹,他的名字与京剧、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曾经,梅兰芳是北京的文化标志,20世纪20年代的北京,如同来京必登长城、逛故宫一样,也要看梅兰芳的戏,访问梅宅。据统计,上世纪20年代短短几年间,梅兰芳在自己私宅接待外宾六七千人。”著名戏曲史家、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说。
随着梅兰芳的出访,具有深厚艺术积淀的中国戏曲艺术走向了世界舞台,为人们所欣赏,为更多戏剧专家所了解,展示了中国戏曲的美。“梅兰芳不仅是20世纪取得最高成就的艺术家,也是具有自省、自觉和自信的艺术家,这也是他敢于走向世界的根本所在。”刘祯分析道。
2梅兰芳与世界戏剧的对话
与展览同期的,是为期两天的“东方与西方———梅兰芳、斯坦尼与布莱希特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挪威、意大利、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海内外3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梅兰芳对世界戏剧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和贡献。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梅兰芳艺术、梅兰芳表演艺术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梅兰芳海外戏曲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他与各国戏剧家、艺术家、理论家的对话和沟通,为中国戏曲与世界戏剧的对话,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良多。
梅兰芳与20世纪享誉世界的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巍然并峙,并具有广泛深入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这3位艺术大师分别相识于苏联,今天让这3位对世界戏剧舞台产生深远影响的大师再次“齐聚”,进行探讨、研究,体悟大师们的艺术精髓,意义是深远的。
梅兰芳纪念馆名誉馆长屠珍告诉记者,1930年,梅兰芳访美,在演出方面取得了成功,还获得了美国学术界的认可和赞誉。首演4天后,美国著名戏剧家斯达克·杨在《新共和国周报》上撰文称:“看梅兰芳的艺术——即中国的旧艺术———它的特长即是像真,而同时离真……所以结果看起来中国艺术是一种完全而又准确的东西。”
美国独角戏演员、单人剧女作家露丝·德雷珀对梅兰芳的表演尤为倾倒。她说:“中国剧组织法的高超,思想的奥妙,实在梦想不到。当初我创‘独角戏’的时候,就拿定主意不用布景……但是有好多地方若单用抽象的表演办不通,又想不出好法子来。这次看过中国戏以后才恍然大悟,原来中国戏早就用这个法子了,并且处处安排得非常妥帖美观。”
在洛杉矶演出时,该市的波摩那学院院长召集校董教授开会,建议授予梅兰芳荣誉博士学位。此后,该院戏剧系著名学者昂纳德·普朗敦在他的《东西方戏剧》中这样描述梅兰芳:“梅兰芳是所有东方艺术家当中最伟大的一位,他的声誉早在20年代就已广泛传播……并为西方戏剧界开辟了一个广泛而丰富的前景。俄罗斯的瓦克坦果夫和梅耶荷德等戏剧导演,过去早已熟悉中国戏剧的某些技巧,并在他们的实验戏剧中加以采用了。但是梅兰芳1935年访问苏联演出时,苏联人同样被这位中国演员的表演艺术迷住了。”
1986年,一部叫做《仙子的学生们》的舞台剧首演于波兰。该剧是由瑞典人拉尔斯·克莱贝尔格在了解梅兰芳赴苏联演出的情况之后而作的。此剧以“仙子”比喻梅兰芳,剧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等两位大师无一例外地赞赏梅兰芳表演的中国京剧。
厦门大学教授陈世雄提到1935年中苏戏剧家讨论会的记录,记录里频频出现“体系”二字,如格涅辛的提法是“梅兰芳博士的中国戏剧表演体系”,梅耶荷德的“中国戏曲向我们展现的那个体系”……他们一致认为必须向中国戏曲学习。
作为第一位由国家派往德国学习布莱希特戏剧的中国学者,丁扬忠教授说,1935年观摩梅剧团在莫斯科演出时,布莱希特正处于创新戏剧探索道路的历史阶段,梅兰芳的演出真可谓恰逢其时。梅兰芳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方法最终促使布莱希特“陌生化”(“间离”)表演方法概念的形成。布莱希特还撰写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论中国人的传统戏剧》等文章,盛赞梅兰芳和中国戏曲艺术,其作品中也出现了很多中国元素。
日本、韩国、挪威等国学者也畅谈了梅兰芳与本国戏剧界不尽的渊源。
3梅兰芳属于昨天,也属于今天
研讨会之余,梅兰芳纪念馆为大家呈现了一台创新性的《琴芳梅兰》古琴、京剧跨界演出,该演出以梅派唱段结合古琴伴奏的创新性艺术组合,让两种“雅音”跨界碰撞,相互交流、融汇,以创造性的转换方式,让传统艺术在新的艺术语汇中获得充满东方情韵的盎然生机。
对于这台晚会的创意,出品人刘祯说:皮簧声腔高亢尖锐,历来以笛子、唢呐、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琴芳梅兰》演出则打破戏场伴奏的惯例,选取《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太真外传》《洛神》四出剧目的经典唱腔,经过重新编曲打谱,用琴、笛、箫伴奏,京剧清唱,再辅以小幅度的身段表演,通过文化讲解的方式,让两种典雅的声音艺术相互融合,迸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梅兰芳一生强调“移步不换形”,这台晚会也在以创新的形式,秉承着梅兰芳的艺术革新理念。
在古琴雅韵中,中外专家们欣赏了“梅兰芳”的唱腔之美、身段之美。挪威汉学家易德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是从1986年开始到中国研究苏州评话的,以后每年都来一次中国。她甚至能够听得懂其中用苏州话表演的“白”的幽默之处。对于梅兰芳,她说,可惜自己没能看到他年轻时的表演。梅兰芳究竟有多美?对于易德波来讲,似乎是一个“谜”。但是京剧演员手与脚的姿态之美让她震撼,京剧缓慢而优美的身段动作更有利于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正是中国京剧与影视等写实艺术最大的不同,也是最易感动观众之处。
“梅兰芳确实天生具有一种创造美的能力,当他翘起脚尖,水袖一掷,音发遏云之声,舞动惊鸿之态,便能构出中国舞台‘写意’式的典雅图景。其表演于细腻之中,佐以典雅,补以和缓,恰与古琴的中正平和之气韵,亮采润圆之音,有一脉相通之处。”刘祯讲解道。
欧阳予倩说,梅兰芳是“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一家美国媒体曾经这样评价梅兰芳:“在社会各界,每隔几年必定会出现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这一次获此殊荣的,便是梅兰芳。”
1930年,梅兰芳访美前,这样表达此行的愿望和目的:
兰芳此去,或者能使西方的人们,认识我们中国戏剧的真相,在两国的文化上亦不无裨益。世界人们的眼光已渐渐集中到太平洋,艺术又何尝不如此呢?假使兰芳此次去,因艺术上的接触,得使两国民族增进些许感情,也就是兰芳报答国家社会以及诸公的一点微忱。
梅兰芳对于今天具有怎样的时代意义?刘祯这样评价道:梅兰芳已经离我们远去,作为20世纪伟大的京剧艺术家、一代文化巨匠,他开创了20世纪京剧表演艺术的新时代。他的思想、他的艺术、他的精神,不仅属于昨天,也属于今天。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梅兰芳是不可或缺的。
编辑:杨岚
关键词:梅兰芳的大美世界 梅兰芳 中国 艺术 戏剧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