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民族风、乡村游成为扶贫攻坚抓手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记者王立彬)从贵州苗乡到湖南侗乡,民族风物、乡村旅游正成为扶贫攻坚的有力抓手。
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2日在此间闭幕。会前赴广东深圳市、贵州黔西县、宁夏永宁县和河南兰考县等省份参观的外宾以及与会“三农”专家学者认为,民族地区利用特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体现了精准扶贫思想的精髓,堪称扶贫与扶志结合的典范。
据介绍,作为世界最大苗族聚居地之一,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被誉为“以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苗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1400多户苗族吊脚楼鳞次栉比。这里有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全国乡村文化活动,被称为“中国苗族文化艺术馆”“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的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公司依托苗族风情和吊脚楼建筑群,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获得“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集体荣誉。
据苗寨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副总经理杨春艳介绍,通过景区集中管理,家庭分散保护,苗寨已建立全面普查,完整保护,镇村复查,兑现奖励的长效管理机制。按门票收入分享机制,门票收入18%用于景区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发放给村民。2017年3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民族文化保护经费及摊位收入,户均增收逾1.2万元。公司员工中,西江村就业者近50%,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8人,带动386人增收。在景区就业村民1200多人,贫困户人口600多人。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余元,直接来自旅游的占70%。
在湖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个14处,侗族织锦、侗族芦笙、侗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侗族文化发展的载体。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发起的“新通道”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近10年来完成包括织锦、挑花、建筑、年画、山歌、阳戏、编织、造纸等100多项非遗传承人的访谈和田野考察以及影像纪录和数据库建设,完成300多项“非遗再造”产品设计。通道县委宣传部部长蔡迪文说,依托民俗、生态、红色资源,挖掘保护、整理整合、开发利用优秀侗族文化,正成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完)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扶贫 乡村 攻坚 抓手 旅游


多彩迎新春
埃及展出从英国追回失窃浮雕文物
世行行长金墉将提前卸任
脱欧与时间
马来西亚最高元首穆罕默德五世辞职
白宫与民主党磋商未果 美政府“停摆”继续
2019个雪人亮相冰城
合肥:红红火火庆元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