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一套老画册的偶遇与重生
原标题:一套老画册的偶遇与重生
人和书相遇,就像人与人相遇,要看缘分,或早或晚都不行,一切都要刚刚好。

紫禁城远景

圆明园

河北正定龙兴寺大殿东壁塑像——普贤菩萨及随从
日本旧书店里的初遇
十多年前,我曾在日本短期留学一年,因为是公派生,生活压力不大,同学们都笑我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课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各种旧书店里。
那时候正在写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日本关系的论文,所以比较关注晚清民国时期日本人来华考察及中国人在日本等方面的书籍。晚清民国时期来华考察的日本人很多,日本又有全民记日记的习惯,所以各种游记、考察报告、学术著作等在旧书店非常多。记得在福冈天神一家中古书店的角落里,堆放着近一米高的《支那文化史迹》,12个藏青色布面木盒,价格大概是几十万日元,当时对我这个穷学生来说是天文数字。虽然囊中羞涩,但是你知道爱书人见到喜欢的书便会“色胆包天”,假模假式一副想买的样子,让老板把书盒打开。四开的图版散页,珂罗版印刷,图片层次清晰细节丰富,加框壁挂于墙就是完美的艺术作品。当然,最后我还是在书店老板一连串的鞠躬中,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开。
回国后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依然是近代日本与中国,与《支那文化史迹》相关的周边资料也越来越多。毕业后进入出版行业,一晃十多年,各类图书七七八八编辑了很多,几次动了念头想翻译再版这套规模宏大的书,但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
抢来“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项目
2014年秋天,我调任中国画报出版社社长。这个脱胎于《人民画报》的出版社七十年来就是以图片见长,《支那文化史迹》这种大型图录正可作为镇社之宝。几经论证后立项正式启动,改书名为《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
此书说明文字粗略算来大概有80万字,且所用日语也是近代日语,有点类似中国的半文半白的文体,翻译难度较大。于是,我求助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日本文学专家赵京华老师,赵老师与我交往多年,亦师亦友。说明来意后,赵老师说,他认识一位旅居日本的学者,听说多年前已经将这部大书翻译完成。
一个电话追过去,恰巧这位学者正在北京休假,于是约在安定门外大街的一家咖啡馆见面。第二天,如约见到了旅日学者张明杰老师,一位儒雅恬淡的长者。他说,多年前已组织了一批译者将此书翻译完成,五年前交给北京一家著名出版社,但至今也未出版,并且没有签订出版合同。知音相见,一拍即合,张老师答应协调一下将书稿移至我社出版。
上一家出版社压了五年未能出版,自然有其难处——这种大型文献类图书,资金投入大,制作周期长,市场回报低,没有国家资助很难完成。一个“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项目,转手不是很难,2016年开始进入正式的编辑流程。
旧书网上“扫大街”
但是事情并不如预想中的顺利,全书图片是张明杰老师十年前扫描的,由于当时的技术落后,像素达不到大型图录的印刷要求;而原书藏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可以外借,但一次只能借两本,最快也得半年时间完成。于是,我在日本和中国的古旧书网站搜索,全网只有零星的单册,凑不成全套,并且要价奇高,店家都是当文物在卖。无奈之下,只好先进行文字编辑工作,让张老师重返日本,与早稻田大学沟通,看有无合作可能。三个月过去,日本方面一直没有答复。正在一筹莫展之际,某天我在旧书网上“扫大街”时,无意中发现刚刚出现了一套完整的《支那文化史迹》,当然那价格也是文物古董级的。
我像一个中年男人偶遇初恋女友一样,假装漫不经心地向店家询问书的品相及各种信息,小心试探性地讨价还价,既怕店家漫天要价,又怕被别人抢走,毕竟全网只有一套,“过了这个村,真就没有这个店了”。店家说,书委托给北京一家拍卖公司进行拍卖,流拍过一次,如果我有诚意,他虽然人在日本,但是可以让其岳母从东北来京处理交易事宜。我按捺内心的小激动,自然满口答应,于是双方约定在北京火车站前的某大厦交接。后面的故事更有戏剧性:店家岳母是个快人快语的东北大妈,见面就说,拍卖公司蛮不讲理,她拿着齐全的手续文件,拍卖公司竟然不让提货。最后报警,警察出面协调,拍卖公司才放行。
故事讲到这里,那套魂牵梦绕的大书,穿越半个世纪,漂洋过海,终于静静地来到我面前。藏青色布面书盒,象牙书扣,四开道林纸,珂罗版印刷,清晰细腻的巨幅照片,经年泛黄的纸张,装帧典雅、厚重、大气,全书约2500张照片,拍摄时间在1906年起约30年间,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的建筑名胜古迹。
版权页上有防伪印花,出版社为日本法藏省,出版时间为1941年。虽然装帧设计比较考究,但是仔细看印刷纸张的品质已经不如日本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书籍。想来也是,战争进行到1941年,日本国力已近枯竭所致。
照片拍摄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按作者说法,山西等地的石窟佛像都是从北京照相馆请师傅拍的,珂罗版印刷的层次也是比较清晰,只是纸张上杂质、水渍较多,需要设计师精心修图。碰巧设计师潘振宇又是一位虔诚之人,像供养佛菩萨那般仔细修图,每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经常会收到设计师的微信,表达的基本一个意思:“我的眼睛快瞎了!”
编辑工作遇到的最大挑战是重新编排体例问题,原书是一函图版,另配一册文字说明,对于普通读者和研究者阅读都非常不方便。我和设计师商定,改变原书体例,图版与说明文字一一对照混排。体例变动,导致编辑工作异常繁重,好在团队给力,项目有条不紊地进行。
看到了故国与故乡
这套书真的可以用“气吞山河”来形容:作者关野贞和常盘大定二人集数十年之功,来华三十余次,勘察踪迹几乎覆盖了除西藏、新疆之外的所有地区,所到之处请专业照相师拍摄当地的名胜古迹,记录勘察笔记,回日本后又撰写大量的考证文章,笔耕不辍直至去世。好些朋友看到这套书的时候很有感慨,他们说在这套书里看到了故国和故乡。我在请楼宇烈先生写序时,先在电话里对这套书进行了描述,楼老说想看看原书,于是,我特意挑选了楼老的家乡——浙江卷登门拜访先生。楼老小心翼翼地翻动图版,像是拂去岁月的尘埃,儿时熟悉的庙宇楼台、亭榭碑刻浮现在眼前,于是欣然答应愿为之序。
翻阅是书,总有“故国不堪回首”之感。近代以降中国战火频仍,这对于以土木结构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无疑是毁灭性的;后又经“文革”“破四旧”,完存者少之又少,满纸“山河破碎”之感。如今,中国国力强盛,着力弘扬传统文化,重建、修复蔚然成风,这本来是好事,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旧址重建,因为没有历史影像资料,仪轨错位,格局不整,甚至粗制滥造情况也较为普遍。但想想也情有可原,因为没有历史图片资料,只能勉强为之。在开《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新书座谈会时,雍和宫的文物管理处负责人在翻阅该书时发现,在民国时期的雍和宫内是立有华表的,他很惊讶,后来为什么消失、何时消失均不得而知。由此,可见此书之价值。
两位作者,术业有专攻,各有侧重。关野贞研究建筑艺术,撰写的文字主要是从虎兔雕塑等建筑微观角度研究,对陵墓碑碣的调查也比较仔细。常盘大定是日本著名宗教学家,主要是通过碑刻、拓片等考证寺庙的宗派传承,所留资料对后学研究非常重要。图书上市后,多地来电咨询购买此书,问其原由果然多是为修复文物、保存文献之用。
只印了500套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名胜古迹图集》只印了500套,编号发行,号码是我亲自手写。这是一套多功能的书,装帧形式比较独特,散页盒装,四开大图,装裱上墙,就是规模盛大的中国名胜古迹历史图片展。
出版是一个遗憾的事业,《图集》上市后有些读者说定价略高,我总是微微一笑,“好东西都不便宜。”
(作者为中国画报出版社社长)
编辑:杨岚
关键词:画册 日本旧书店 支那文化史迹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