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大师"太多,因为违法成本太低
“得癌症是因为体内呈酸性,防癌得多吃碱性食物。”“酸性体质生女儿,碱性体质生儿子。”这恐怕是民间听得最多的关于酸碱体质的传言。最近,该理论创始人罗伯特·欧·阳承认这一理论是骗局,被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决赔偿一名患者1.05亿美元。
美国的“酸碱理论之父”倒了,可是中国的“酸碱之父”还岿然不动。号称在国内最早提出该理论的梁双林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辩称:“是美国人歪曲了理论,酸碱理论不会错!”但记者采访了多家三甲医院的专家,他们对此理论并不认可。
跟所有的伪科学一样,酸碱理论也披着一件科学的外衣。酸碱体质一说的源头在酸碱平衡,这倒真不是什么骗术,而是正儿八经的科学。酸碱平衡并不难理解,生物很难在强酸或者强碱的环境下生存,酸雨会破坏大自然的植被,鱼类在酸性河水中很难成活。人类也一样,人体内的体液、细胞、器官组织对酸碱度是有苛刻的要求。正因为生命之脆弱,所以,人类需要一个酸碱适度的生存环境,不能对环境污染问题坐视不管。
至于酸碱体质存不存在,美国法院的判决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一直以来,医学上并没有酸碱体质的说法,人体微妙的酸碱平衡是身体自我调节的结果。我们的身体就好比一台设计精巧的机器,实时控制着身体的酸碱平衡。
而号称“补一点,吃一点”就可以平衡体内酸碱就很荒谬了。人吃的东西是要经过胃的,胃本身就是个酸性的环境,胃酸的存在帮助人类消化,你吃点碱性食物有什么用,吃多了反而破坏胃酸的环境,造成消化系统的紊乱。而且吃进去的东西跟人消化以后产生的代谢物根本不是同一种东西,身体要调节的是这些物质,已经跟摄入食物没有直接关系了。
酸碱体质理论为害多年,当然跟民众科学素养不足、权威声音不够多有关,但一个破绽多多,根本站不住脚的理论至今盛行,已经不是理论本身的模糊性可以解释的。一些人刻意歪曲了事实,歪曲了结论;一些人刻意利用了人类对环境污染的恐惧,对健康问题的担忧;一些人则刻意利用了社会的从众心态。
从酸碱平衡到酸碱体质,再到食补、药补,形成保健品的产业链,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篡改科学,不断偷梁换柱的路线,利用人们对科学的不了解,夹带私货,目的很简单,浑水摸鱼,只有将左右酸碱平衡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掌握在某些所谓的专家手里,才能将利益最大化。这已经不是科学真伪的争议了,而是骗术的变种。
睁着眼睛说瞎话,绿豆可以成为包治百病的灵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大师”层出不穷,这样的炒作之所以盛行,一个破灭另一个又浮起,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违法成本太低了。这些年,“大师”不少,可受到惩罚的又有几个?受骗者不少,可是能拿回被骗走的钱,甚至得到赔偿的又有几个?
性质难界定,危害难认定也许是现实,但骗术就是骗术,不管它怎么编织,怎么掩盖,名不副实、夸大其词、骗取不当得利都是它致命的要害。只要误导了公众就一定能找到法律条款来治它,只要认真对待,就一定能找到维权的依据。美国法院的判决提供了一个治理思路:给个巨额罚单,积极支持个人、社会团体的索赔,看他还敢不敢继续胡说八道?当举证难时,不妨考虑引入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条款,堵上维权难的漏洞。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酸碱 体质 理论 大师 平衡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