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农民20年间收藏6000件老物件 建起一座民俗博物馆
播种用的耧车、运物品的独轮车、女人穿的小脚鞋、烧地锅用的风箱、马车上的车辕……提到这些老物件,即便上年纪的人也许仅停留在记忆中,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根本没有概念,现实生活中更是想见而见不到。濮阳市清丰县一位农民在20年间收藏老物件近6000件,如今,他把自己的老宅建起了一座民俗博物馆,供人免费参观、学习。





看了近6000件老物件,仿佛回到百年前
王炳营来自濮阳市清丰县马庄桥镇店上村,现居住在镇上的他,几乎每天都要回趟村里的老宅,因为那里存放着他20年来的“心血”。
11月19日下午,在王炳营的带领下,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来到这座老宅。首先映入人眼帘的,是大门旁边挂着的那一幅“王炳营收藏博物馆”的牌匾,下方,还用粉笔写着他的电话。“方便有人来参观时联系我。”王炳营说。
推开由青砖及老式木门搭建的大门进入院中,目光便被一个具有年代感的石磨吸引而去,它的两旁,还摆放着双扇旧式木门与烧地锅用的风箱,怀旧气息顿时扑面而来。王炳营介绍,他将这座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厅,分别是“生活用品厅”“农具用品厅”“农耕用品厅”及“纺织用品厅”。
“这是一双小脚鞋,这双鞋可是清朝物品,别看它现在破,过去可是大家闺秀穿的,因为它的鞋底内缝有木块,鞋底厚走起来不那么磨脚。”参观中,王炳营告诉记者。
一张八仙桌,四把太师椅,已上好的碗碟……楼上一间屋子内摆放的一桌“酒席”更让人浮想联翩,像古装剧中,几位好汉端坐一起,大谈江湖;又像是男耕女织年代,一家老小简单而幸福的聚餐……
在这些展厅中,记者分别看到了诸如播种用的耧车、运物品的独轮车、马车上的车辕、老式织布机、旧式婴儿车、铡刀、过去的木工用品等多种不同品类的老物件,有些或许只能在古装电视剧中才能看到,而有些只知道它的用途,但已无法叫出其准确名称。
楼上楼下参观下来,记者仿佛已穿越到了过去,回到了那个布衣农耕的年代……
老物件凝结了古人的智慧,应作为民俗保留
52岁的王炳营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收藏老物件已有20年。
据其介绍,随着机械化的普及,很多流传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用品,早已被替代,这些老物件正逐渐消失。然而,凝结了古人智慧的它们,应该作为一种民俗保留下来,供现在的人们参观、了解。
他收藏的这些老物件,少数是朋友、老乡赠送的,更多的是他平时主动收集的,当然,为收集这些老物件,他也花费了不少钱财。
“很多老物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在日常生活中,格外留意,一旦有这方面的消息,就会主动上门。”王炳营说,现在农村很多人都住上了楼房,老宅院保留的一些老物件,避免不了会抛弃,这时,他便会赶过去回收。
收藏的老物件渐成规模后,王炳营也成了当地的名人,慕名前来观摩的人,源源不断。还有学校专门组织学生来了解书本上才能见到的这些老式农具、用品。“不管谁来,我都会作为讲解员从头讲到尾。”王炳营说。
“我佩服古人的智慧,虽说这些老物件已被更高级的电子产品所替代,但大家不能忘记它们,应该了解它们,了解古人是如何生活、生存的。”王炳营说,毕竟现在的很多用品,都是由老物件演进而来。
“下一步,我将会继续收集老物件,扩大这座民俗博物馆的规模,让民俗用品能更加全面。”他又说。同时,王炳营还呼吁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保留老物件的队伍中来。书本上、电视剧中看到的再好,也不如看到真正的实物,但实物却越来越少,见到实物的机会越来越小,这样下去,留给孩子的或许只是想象……
编辑:杨岚
关键词:老物 物件 王炳营 民俗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