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讯息书画讯息
去除认知的遮蔽——黄宾虹的艺术立场

下洋河(国画) 黄宾虹
黄宾虹先生的艺术实践是与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思考并行发展的,《黄宾虹画语录》即是他思考的集中体现。内容涉及画理、画史、画法和杂论4个部分,分析精湛,见解独到。黄宾虹的艺术立场渗透在这些画语中,结合黄宾虹各时期的艺术实践,还原到山水画史的链条中来考察,更能体会到他的担当和智慧。
在中国山水画史中,文人进入绘画创作之后,山水画成为主流,并掌握着话语权。文人扬长避短,强调以书入画,一方面拓展了中国画的新境界,发挥了笔墨的表现力,一方面也逐渐消解了造型和色彩等绘画的本体因素。到了晚明,画坛由莫是龙、董其昌等人倡导的南北宗论引领着当时的风尚和思想潮流,得到晚明乃至后来清代画坛众多文人画家的认同,形成了庞大的文人画家集团。董其昌官至太子太傅,南京礼部尚书,有着特殊的政治和书画交流圈,其掀起的一场以 “南宗”风格为正统的美学思潮,对明清两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清初四王自不必说,革新思想强烈的石涛、八大山人等人,取法也未能越出“南宗”的范畴。南北宗论客观上形成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文人画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把文人画推向了狭窄的表达空间。在清末画坛,笔墨最终沦为既缺少绘画能力又情感苍白的躯壳,以至于康有为断言: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盖由画论之谬也。
在这个大背景下,有识之士从各个角度探索中国画的出路。黄宾虹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并没有盲目自卑,而是沉下来系统梳理研究古人的画作和画论,从中国画本体进行漫长而孤独的艺术探索。据编者所言:“宾虹先生基本上从董其昌之说,但对董其昌崇南贬北的论点有不同的看法。”这不同的看法从他的画语录中可以清晰地梳理出来。如黄宾虹所言:“今人生于古人之后,若欲形神俱肖古人,次必不可能之事。画家临摹古人,其初唯恐不肖,积年有岁,步亦步,趋亦趋,终身行之,有终身不能脱其樊笼者。此非临摹之过,因临摹其貌似,而不能得其神似之过也,貌似可以欺俗目而不能邀真赏。”“今人作画,不能食古而不化,要出人头地,还要别开生面。”“余欲取古人之长皆为己有,而自存面貌之真不与人同。”“大痴论画,最忌邪、甜、俗、赖,赖即专事临摹,只得貌似,不能师造化之自然。古人文章,为得江山之助,良有以也。”
结合黄宾虹的艺术实践,更能体会这些画语的深意,这里面有明确的艺术立场,迫切的变革心情,但并不是蛮干,更不是与古人割裂。事实上,黄宾虹65岁之前一直在临摹研究古人,65岁后漫游写生,晚年才确立了个性风格。黄宾虹在笔墨上的成就,是以复古的方式,追求艺术上的新生和再生,这种追求起于对当下艺术的不满,也基于对传统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的信心。这需要不被潮流所裹挟的独立思考、开阔的视野和格局,以新的角度进行扎实的研究与大胆的扬弃。
由《黄宾虹画语录》可以体悟到先生之所以能在山水画系统内部开拓出新的境界,被誉为集大成者,与其独立的思考能力、开阔的视野分不开。他抛开了时风的干扰,对传统重新研究,也获得了新的发现。传统中的某些因素会因时过境迁而被遗忘或忽视,当重新研究,传统才能变成有价值的存在。
艺术理论的产生脱离不了时代,有其具体问题的针对性,但往往不具有普适性,甚至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会对后来者产生遮蔽。《黄宾虹画语录》凝结着宾虹先生的实践经验和思维方法,为我们提供了破除迷雾、独立思考的个案范本,在当下的艺术实践中仍具有启示意义,值得仔细研究。
编辑:杨岚
关键词:黄宾虹 黄宾虹的艺术立场


埃及阿斯旺的旅游市场
伊斯坦布尔:春回大地百花开
都柏林庆祝圣帕特里克节
春茶采摘正当时
“巴基斯坦日”阅兵彩排
上海开展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攻坚整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