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摄影50年 他用相机记录中国人生活变迁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21日电 题:摄影50年 他用相机记录中国人生活变迁
记者 上官云
当你举起相机,你就开始用照片说话。——王文澜
如果要给记忆找一个可靠的储存方式,摄影大概是个不错的选择。斑驳泛黄的老照片,如同一帧帧回放的画面,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给人们留下历久弥新的纪念。

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著名摄影家王文澜便将镜头对准了平民生活,拍下许多琐碎但却珍贵的瞬间。
最近,他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专访时说,自己一直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记录那些稍纵即逝的音容笑貌与生活肌理。
骑着自行车拍自行车
在摄影圈里,王文澜资历老、知名度高。他曾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抗洪救灾等突发新闻报道,在全国新闻摄影优秀作品评选中获金、银、铜奖及中国新闻奖。还著有《观澜:一位摄影记者眼中的改革开放》等书。

如果从1968年拿相机算起,到现在,王文澜在摄影这行里已经呆了50年左右。在他的镜头中,不止记录重大事件,还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自行车王国”系列。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里的自行车熙熙攘攘,高峰时期几乎可以用“长龙”形容。某种意义上,自行车既是交通工具,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骑车上下班,车把挂着布兜、车筐搁着菜篮子……

王文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他骑上一辆自行车,走街串巷找素材,“要关注平常的生活,有什么呢?那时,手表、缝纫机、自行车叫‘三大件’,我想,就拍它吧”。
“自行车是中国家庭不可缺少的成员。就像一个个细胞,渗透到社会肌体里的每一个角落。”他曾如此描述自行车当时的重要性。

不过,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上了“小汽车”。王文澜说,早先原本以为自行车肯定会越来越多,可实际“越拍越少”。以交通而言,中国社会从“两个轮子”变到“四个轮子”,那些关于自行车的镜头就渐成了记忆。
时代在变,“时尚”也在变
交通之外,生活中另一个发生变化的领域,是服装。
王文澜有一张摄影作品流传甚广,照片中是5个女青年,面露微笑,还有人将手搭在同伴肩膀上,轻松随意又带着一点俏皮。

“那是1980年,在公园拍的。”他并不否认,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那几个女孩并不算顶尖的美女,“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戴着太阳镜、烫着卷发,穿着打扮已是相当时尚了”。
几乎每个看到照片的人都会发出惊叹:怎么这样好看?王文澜觉得,这并不是单纯因为片中人“颜值高”,而是她们通过笑脸、姿态体现发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那也是他拍照片想表达的核心内容。
“服饰方面,我关注的范围挺广,化妆也算在里头。”他热衷于记录岁月变迁中生活的点点滴滴,人们穿什么衣服,配什么首饰……照片中,人们的打扮随着时代前行也在不断翻新,每个时期都有特点。

现在,王文澜偶尔也会有点儿看不懂流行的时尚打扮:破洞的衣服和裤子,还有的年轻人会把头发染得五颜六色,在耳朵上打不止一个耳洞,“大概是因为受到外来文化的一些影响吧”。
炸油饼的早点摊和时兴的外卖
“衣”和“行”,是王文澜关注的几个主题之一。此外,还有“食”。
早年,王文澜住在北京三里屯附近,那时候还远没有现在的繁华景象。他形容,附近有好多的树林子,想出去吃碗面条都很难找到饭馆。

“北京人爱吃豆浆油条,所以可见的是很多炸油饼的早点摊。”王文澜说,隔不远就能看见炊烟从树林里袅袅升起,摊子支着一口大锅,里边是热油,旁边是面案板子,摊主戴着套袖,系着围裙,旁边是等着油饼或油条的顾客。
很多人记忆深处都有的这一幕,也被他定格在影像里。
日月如梭,几十年过去,路边这样的小摊已经比较少见了。王文澜用相机记录下来的,更多是外卖小哥的身影,“人们吃饭方式也变了,从早先出来买早点、做饭,变成了订餐”。
“还有的,饭店里放一个‘笼子’,人在里头吃饭。还有的把菜做成麻将牌的造型。”王文澜细数拍过的照片,“总之,吃饭的花样越来越多了,吃得也好了”。
老百姓的“清明上河图”
衣食住行,当然难以完全囊括细碎的生活。王文澜很早就设置了拍摄专题,如《胡同》《肖像》《广场漫步》《民间体育》等,一口气拍了几十年。业内外不少人,都通过照片认识了这个戴眼镜的瘦高个儿。

他的生活也和摄影紧紧联系在一起。经常是每天早晨五点多就出门,王文澜曾调侃自己是个“胡同串子”,“哪儿有素材,就奔哪儿去”。
从胶卷相机,到数码相机,再到现在的智能手机,王文澜的拍摄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进步。摄影,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有人说,摄影不好找题材,周围可拍的东西太少。王文澜觉得不是,“只要脑子里有选题,就永远有得拍。公园里、早市上……用细节勾勒出一幅生活画卷,就是老百姓的‘清明上河图’”。

所以,虽然他拍下的都是普通人的生活细节以及司空见惯的社会面貌,但又如此意味深长,一幅幅照片,记录的是时代的印迹。
“摄影师要会思考,捕捉那些不可复制、不能重来的瞬间。照片是薄薄一张纸,但却可以承载非常厚重的信息。”王文澜认为,如此“会说话”的照片,才是好照片,才能留得下。
编辑:秦云
关键词:摄影50年 相机 中国人 生活变迁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