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赞成就 议经验 盼合作——中国基础研究发力引海外关注
新华社北京1月9日电综述:赞成就 议经验 盼合作——中国基础研究发力引海外关注
新华社记者
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刚刚结束,基础科研再获丰收。曾9度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到2018年度已连续6年产生获奖者。在国际上,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多年稳居世界前列……
这些成绩表明,中国基础科研正持续发力,迎来“黄金时代”。对此,海外科学界予以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点赞中国成就
“中国的崛起是本世纪科学发展的重要篇章。”全球顶尖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的“自然指数”主编凯瑟琳·阿米蒂奇如此评价。前不久,该杂志发布的增刊“2018自然指数-聚焦中国”显示,2012年至2017年,中国对自然指数的贡献增长75%,增幅显著超出多个传统科技强国,显示了中国科研的快速进步。
《自然》杂志长期关注基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近年来,来自中国的科研人员成了论文作者栏的“常客”。该杂志的统计显示,1997年《自然》杂志有中国作者署名的论文比例仅为0.4%,但到2017年上升至近15%。
从量子研究、生物医学到深空探测,中国基础科研捷报频传。《日本经济新闻》近日发表题为《中国领跑尖端技术研究》的报道说,根据该媒体与荷兰学术信息集团爱思唯尔联合发布的排行榜,全球研究人员最关注的30个尖端技术领域中,中国在23个领域发表的论文份额高居首位。
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也曾刊文指出,中国在科研方面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热议中国经验
“这就是我称赞中国领导力的原因!”在美国社交网站推特上,一名大气物理领域研究人员发了一张中国逐年加大科研投入的图表,毫不掩饰对中国同行的羡慕。
国际科学界人士普遍认为,中国政府的重视和长期规划,是基础科研不断取得进展的有力保障。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就指出,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就,得益于“精心规划、自上而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日本经济新闻》的文章说,尖端技术研究关乎未来5至20年的产业竞争力,中国如此注重研发,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爱思唯尔公司的分析也认为,中国的一大经验是“将实用化纳入视野,集中投入”。
此外,开放性也被认为是中国科技进步的一大助力。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英国皇家学会前会长保罗·纳斯说,中国正全力将本国打造成一个能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的地方,同时也在努力促进科研合作。
纳斯认为,国际合作对于推动科研发展十分重要。过去10年的科研论文中,属于国际合作并有中国学者参与的论文数量已经翻了两番,这得益于中国对科研领域不断加大的投入,也得益于对国际合作更加开放的态度。
期盼合作共赢
坚持开放是中国基础研究进步的一大宝贵经验,而中国的进步和开放,对国际科学界来说无疑也是好消息。
“在与中国的合作研究中,我们觉得有太多领域值得钻研。我们对保持同中国的研究合作怀有强烈兴趣。”美国史密森学会秘书长戴维·斯科顿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对双方科研交流的未来持乐观态度,认为两国合作“非常有益”。
不久前,嫦娥四号代表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与中国合作”再次成为国际航天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事实上,嫦娥四号搭载了荷兰、德国等四个国家的国际载荷。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曾称赞,在向他国开放本国航天领域方面,中国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
长期致力于医学研究和应用的法国梅里埃基金会主席阿兰·梅里埃也表示,几十年来,基金会下属的梅里埃生物科研中心同中方在多个医学研究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我们正进一步加深和中国合作,并将合作成果转向更多国家。例如,我们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签订协议,共同治理发生在马里的传染病。”(参与记者:刘石磊、张家伟、华义、郭爽)
编辑:秦云
关键词:中国 基础研究 海外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