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村支书卢大刚归乡的13年
卢大刚2005年回到养育他的陕西省镇巴县长岭镇碗厂沟村时,内心迷茫而消沉。虽然带着打工攒下的近60万元积蓄,但身上的伤疾,了无生气的山村,让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和前景。
时年34岁的他最初的想法,是用积蓄盖幢房子留给儿子,之后过过养伤的平静生活。
卢大刚是当时数万名外出打工“讨生活”的镇巴人中的一员,他南下广东的企业,北上山西的铁矿。他说,那一点积蓄,是摸爬摔打、省吃俭用抠出来的,他并不是什么创业“能人”,那时也没有入党,更没有为集体工作的经历。
这个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曾经属于川陕革命老区的小山村古时候有几口磁窑,给周边的县乡做瓷碗,村子里也因此得名。这里远离公路,更没有高速公路,离县城有近20公里的山路,除了大山和几亩薄地,他似乎看不到出路。
那年夏天的一场“偶遇”,彻底改变了卢大刚的生活。一个下午,他在从镇里步行回村的山路中,遇到了当时包片帮扶碗厂沟村的镇党委副书记简立。
“你还年轻啊,回来不想干一番事业吗?”简立的一句问话触动了卢大刚。
“想啊!但我不知道怎么干……”
“你有外出务工的经历,现在碗厂沟村委会正在改选,何不试一试呢?”
卢大刚顺利当选为村委会主任。“586人投票,我得了400多票,高票当选。说明当时大家都希望从新人那里找找希望。”
当选后,这个“芝麻官”全身心投入了工作。他连续到杨凌示范区、汉中和县城调研学习,考虑怎么带动村民创业。
“村里连块像样的平地都没有,这贫咋脱?这比在外打工的压力大多了,关键是没有思路。”在乡镇帮助下,他开始从“林下经济”着手,理顺了一个短中长期结合的工作思路。短,就是继续鼓励村民外出打工,在家里的村民发展天麻和菊花种植;中,就是发展当地的特产紫皮核桃;长,就是利用山林风光琢磨旅游观光产业。
忙起来了,卢大刚的内心充实了许多。这份有压力的工作尽管责任大,但卢大刚充满信心。2006年,在乡镇干部的鼓励下,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在入党申请书里写下‘鞠躬尽瘁’几个字,和入党誓词里‘对党忠诚,积极工作……’的誓言。”卢大刚说。
2008年,卢大刚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带领村民致富是我人生最大的心愿!全村398户、1314人,贫困户有120户307人,都在看着村干部要吃饭啊……我就想啊,怎么给村民造一只能端得住的‘金饭碗’。”
在家人的支持下,卢大刚向亲戚借了60多万元、贷款25万元,加上60万元积蓄,全部投进了新项目。270户村民也加入了种植基地建设。他带领村里30多名党员,每户党员帮扶3到5户贫困户。2018年,村里贫困户只剩51户。
“创业还在建设期,压力大得很呢,睡不着觉!但是我跟村民说,2019年整体脱贫,2020年带领大家奔小康没问题。”
卢大刚的底气来自他已经实施了4年的“宏伟计划”:用6年时间建设万亩产业基地,目前已经建成了6000亩,投产3000亩。在县里和乡镇支持下,修通了种植产业园区的16公里水泥路,家家户户都通了干净的自来水,过去住在山上不通路的269名村民全部搬迁到了新的移民安置点……
为了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有产业、能致富”,卢大刚开始没日没夜地干,他开坏了两辆汽车,动员党员回乡创业,发展了6名新的年轻党员……这个小山村的面貌变了,“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基地+园区”的生产模式、村民“流转费+务工费+分红”的收益模式开始成型。村里通上了互联网,开始有了电商服务站,村民买了20多辆小车和30多辆农用车,300多人次在基地和园区打工“上班”。
2018年,县财政担保的650万元国开行贷款投入了园区。“目前基地投产了,能产生1400多万元的毛收入。来年高速公路会通到村边上,我们的万亩核桃产业采摘观光园会给村民一个交代。”
“我现在一身的劲头,还想大干10年!”47岁的卢大刚指着覆盖着冬雪的大山说,这13年,特别是入党后,自己像换了个人。
编辑:张同天
关键词:卢大刚 村民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