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绿水青山守得住 做优做强乡村游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
绿水青山守得住 做优做强乡村游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来自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
本报记者 万秀斌 程 焕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习近平
一夜霏霏冬雨停歇,远处山峦雾气朦胧。“咯咯咯”,几声鸡叫唤破晓。
拎起一袋醒好的白泥,制陶手艺人母先才裹着棉衣来到陶艺馆,为上午的陶艺体验课准备物料;锅碗瓢盆叮咣作响,贫困户彭甫琴早早起床做饭,合作社有要紧事等她去忙活;炉火早已烧旺,暖意融融的“红色之家”农家乐里,王治强和妻子正在精心操办待客的食材……
这里是花茂村,地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曾是一个籍籍无名的贫困村,高峰时期有3000多人在外务工讨生活。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强劲动力。

留住乡愁
“总书记勉励我传承好传统手工艺,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
“就是这个味,真地道!”厨师吴中明离开枫香镇进城定居,一晃12年了。这次回镇里办事途经花茂村,他忍不住进村溜达。
漫步在石板小道上,随处可见老木屋、土院墙、稻草垛和菜园子,一切都那么自然而亲切,往昔的记忆瞬间被勾起,浓浓的乡愁叫人流连忘返。吃完一桌炒腊肉等特色菜,这位挑剔的食客找回了垂涎已久的老味道。
5年前,花茂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面改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按照黔北民居样式,千余栋房屋突出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等特色元素。花茂村求变,没有大拆大建,而是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把乡愁作为文化来经营。
“经营乡村”的理念从开始就得到贯彻。有取,取的是山水田园一体,山中有田、田中有院;有舍,舍的是私搭乱建,保护村庄整体风貌。
环境好了,村子美了,前来游玩的城里人越来越多。村里顺势成立旅游公司,带动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与特色文化产业。
“总书记勉励我传承好传统手工艺,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村里开发旅游,母先才嗅到了商机,贷款建起了村里第一家陶艺体验馆,又花8万多元把火窑改为无污染的电窑。土陶罐子也摇身一变,成为游客争相追捧的工艺品,价格涨了10倍不止。2018年,陶艺馆接待了4000多名体验者,卖出了3000多件产品,创造利润近40万元。
2018年,花茂村接待游客达1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预计超过5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7万元。
一地多用
“在村里干活,顾得上家也赚得到钱,能不欢喜?”
寒潮过后,气温还未回升,一阵冷风袭来,冻得人直打哆嗦。
村里的一个蔬菜基地里,却是一幅热火朝天的景象:有的村民正挥舞铁锹,从拖拉机上卸载刚刚运来的有机肥;有的村民忙着开沟筑垄,为种植下一拨蔬菜打理土地……
在党总支书记彭龙芬的记忆中,前些年如果遇到这种天气,村里很难见到人影。“都在围着火炉搓麻将,得等到开春才去做事。”
转变缘何而起?2014年,花茂村从山东寿光引进一家现代农业企业,建起了智能温室、生态餐厅和生产大棚等设施,采取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的方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彭龙芬介绍,从2016年开始,花茂村依托这家企业成立了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3000多亩土地发展特色经果林,帮助村民拓宽就业增收渠道。
打开可视化质量追溯系统,屏幕上显示出实时的蔬菜生长画面。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万明告诉记者,这片占地550亩的蔬菜基地,专门用来种植高品质的绿色蔬菜,亩产值最高可达3万元。
“在村里干活,顾得上家也赚得到钱,能不欢喜?”8年前,丈夫受伤失去劳动能力,彭甫琴一家艰难度日。蔬菜合作社成立后,向彭甫琴伸出援手:每天保底工资80元,再加上土地流转费和年底分红,一年进项约3万元。生活一天天殷实起来,这位朴实农妇愁容渐少,笑声越发爽朗。
“不能指望所有人都能通过乡村旅游发家致富,向土地要效益是农村脱贫增收的根本之道。”枫香镇扶贫办主任刘小慧介绍,花茂村通过招商引资,推动绿色蔬菜、精品水果、花卉苗木、林下种养等一系列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目前,花茂村仅剩贫困户14户38人,外出务工人员减少到500余人。
利益共享
“如果没有花茂村的带动,我的店恐怕早就关门大吉了”
“我只做餐饮,每顿顶多接20桌,得把赚钱机会留点给村里其他人。”天色慢慢暗下来,看着最后一桌顾客买完单,王治强起身相送。
客人意犹未尽,想要在这里住一晚。王治强连声答应,却把客人带到了村里的另一家农庄。
“红色之家”农家乐的生意一直不错,朋友们建议王治强扩大经营规模,但他并没同意。“只有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奔小康,才配得上‘红色之家’的称号。”
印花被、老式木窗、竹制推拉门……“90后”小伙陈义兵在村里打造了一家精品客栈,2018年营业额超过260万元。
“总书记在村里座谈时,我就在现场,他叮嘱我们当好致富带头人,领着大伙一起干。”陈义兵告诉记者,自己正与周边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帮助老乡们销售更多农产品。此外,客栈将拿出20%的股份,分给22名从村里招来的员工。
“如果没有花茂村的带动,我的店恐怕早就关门大吉了。”花茂村往北约4公里,苟坝村村民牟光洪正在腌制一缸大头菜。2014年,苟坝会议会址被打造为红色旅游景区,牟光洪家正好紧邻景点。他把房子改造成饭店,但生意一直没起色。花茂村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也点燃了苟坝村的人气,牟光洪的饭店一年下来稳稳当当有20万元利润。
一辆辆满载游客的电瓶车,穿梭于土坝、花茂、苟坝三个村庄之间。农耕文化、田园风光、红色记忆,三者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共同构筑起一条同步小康的乡村旅游示范带。
“脱贫目标已经基本实现,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花茂村还有许多功课要做。”彭龙芬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做优做强乡村旅游、特色文化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努力将花茂村打造成致富田园、乡愁故园、兴业乐园。
延伸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和社会动员体系,形成了所有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的格局。聚焦聚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突出短板,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把易地搬迁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以岗定搬、以产定搬,确保到2019年近200万应搬迁人口全部迁入新居。精准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每年压缩6%行政经费用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扶助配套衔接的“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完成16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
编辑:秦云
关键词:遵义市 花茂村 绿水青山 乡村游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