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探访四川盐源“麻风村”:那一群从未被遗忘的人
记者近日来到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右所乡塌尔堤村,曾经这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封闭山村,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条条蜿蜒的水泥路修到家家户户家门口,一栋栋精美的房屋拔地而起,村民的小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当年的“麻风村”已彻底变了模样。
塌尔堤村,坐落在雅砻江畔的深山处,位于盐源县城东南90公里。崇山峻岭、湍急的雅砻江构成天然的屏障,上世纪50年代被称为“世纪瘟疫”的疾病--麻风病肆虐一时的时候,为了防止疾病蔓延,1959年,盐源县政府把麻风病人集中到这里进行康复治疗,当地人称“麻风村”。

通组道路。 钟欣 摄
在党和政府的全力帮助下,到1989年,塌尔堤村68名患者全部治愈。身体治愈了,但他们却再也回不去了,疾病留给他们的畸残,外形骇人,社会再也难以接受他们,他们只得留下,靠政府的救济,过着简单的农耕生活,他们有的在此组建了家庭,在这深山里繁衍生活着。
如今,“麻风村”已成为了历史,脱贫攻坚以来,这个近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在崭新的水泥路修到了村里,站在村子里环顾,青山绿水相映,新建的安置房错落散布在山坡上,雅砻江对面德昌县山上种满了枇杷和芒果,而盐源这面则是满山的青花椒树和核桃树。
“这里的老村民,大多数都是七八十岁了,就是以前从全县四面八方搬迁到这里的麻风病人,早就已经康复了,但多少都留下了些残疾。”该村第一书记何康宇介绍,他也是“麻风村”土生土长的人,经考聘为右所乡扶贫专干,现任该村第一书记。
经了解,塌尔堤村辖11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村民401户、1720人,属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161户、616人。其中10组、11组是麻风病患者及其子女后代的聚居地,这两个组共有村民61户,目前因关爱因残致贫的弱势群体,已全部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低保兜底全覆盖。
脱贫攻坚以来,当地致力于塌尔堤村的发展。为了让这个与世隔绝了几十年的村庄能重新融入社会,硬化村道42公里。如今蜿蜒的水泥路让以前的天堑鸿沟变成了通途,麻风村的村民也逐渐走出封闭的村庄,外出务工、读书,村民种植的青花椒和核桃也能很方便地运送出去。

新修的安置房。 钟欣 摄
“我们村共修建易地搬迁房屋96户,彝家新宅建设65户,生活用电和安全饮用水全覆盖,新建村支部活动室一所、‘一村一幼’一所、村卫生站两所。”何康宇介绍到。
考虑到现存的麻风病康复者多为孤寡老人,该村将这部分群众集中安置于10组、11组,并为两个集中居住点修建卫生站一所、公共食堂一所、公共活动中心一所、两个公共卫生厕所和浴室。对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由村组干部和专职的食堂工作人员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终。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政府还帮忙修了新房子。”张加祥说,他们夫妇均为麻风病患者,在塌尔堤村治病时同病相怜组建了家庭。如今他们的女儿在县城教书,儿子在家发展花椒核桃,日子越过越红火。
据了解,现在很多村民都走出了村子在外发展,农忙回村里照料花椒核桃,农闲在外务工和做生意,经济收入越来越好。他们的子女在村小和乡镇学校读书,有的在县城的学校读书。近年来,该村先后考上大学的学生有20余人。
为了更好推动该村脱贫工作,负责该区域的盐源县领导和村组干部与康复者们同吃同住,深入细致开展帮扶工作,消除外界对麻风病康复者的误解和歧视,让其子女后代能更好回归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这一群从未被遗忘的人,在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的道路上,正迈步走向幸福的新生活。
编辑:张同天
关键词:麻风村 村民 遗忘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