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闲来话“小年”:它的日期为啥会有不同?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月28日电(记者 上官云)“小年”历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从腊月二十三到腊月二十九,磨豆腐扫房子,每天都有事情占着手,一直忙到除夕。

这个节日很有意思。日期不定,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三,有的地方则是腊月二十四。但不管怎样,劳碌了几乎一整年的人们,都会筹划着过一个舒服的新年。
小年,正是过年的开端。
“二十三,糖瓜粘”
“过年谣”流传于各地,个别字词虽略有不同,但开头一句几乎都是“二十三,糖瓜粘”。所以说,“吃糖瓜”是小年很重要的一个习俗。
糖瓜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还要掺上一些黄米,熬制而成。它的粘性很大,如果拉伸成长条,就叫“关东糖”;搓成扁圆形状,就叫“糖瓜”。
冬天可以把糖瓜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很坚实,但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凉凉的,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古时,糖瓜又叫“胶牙饧”,“饧”就是糖,名字就介绍了这种面点的粘性之大。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句“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说明这种糖在那时已经是比较流行的节令食品了。
祭灶送灶君
糖瓜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要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作为“祭灶”物品,送给“灶王爷”。
“灶王爷”又称灶王、灶君。民间一直有这样一个传说:“灶王爷”原本是一位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最终沦落到靠乞讨为生。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家门口,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他仍有羞耻心,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便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每户人家的善恶,大年三十或正月初一再回去。
民间年画上的“灶王爷”,形象总是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头,有时候还配上“灶王奶奶”的画像。依据风俗,人们要在小年祭灶送走灶王爷,还要端上一盘糖瓜。

具体仪式,大概是先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把一块黏稠的糖瓜粘在灶王嘴上,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即为“辞灶”。
民俗学专家萧放说,祭灶是传统小年的重要节俗,灶君的名称在战国时已出现。民间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碰碰,人们担心灶神打小报告,于是便跟它套近乎,俗称“媚灶”。给灶王爷供灶糖时祈祷“辛甘臭辣,灶君莫言”,期待他上天后多说好话。
小年“忙年”:扫房赶尘贴窗花
在国内不同地方,小年的日期不太一样。据萧放考证,北方多是在腊月二十三,南方多在腊月二十四。
“清朝以前基本都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之后才出现了这种时间上的变化。”萧放说,就这个民俗而言,文化空间会有地域性差异,里边折射的其实是历史的差异。

无论如何,小年拉开序幕后,人们正式开始“忙年”:打扫屋子,准备新年团圆饭的各种食材。祭灶之后,要“赶尘”,就是大扫除,家里的铜器要擦的十分光亮,同时洗澡理发,寓意除掉过去的晦气,迎接吉祥的新年。
“写大字”也是过小年的一种习俗。这里,“写大字”就是写春联,贴在大门上的,会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类的句子,表现美好愿望。手巧的人,已经开始做剪纸、贴窗花了。
“民间认为,送走灶神到过年这段日子,叫‘百无禁忌’,没有灶神管着,做事情比较随心一点。”萧放说,民俗有时也很有“弹性”,很有趣,“实际上是老百姓的自我调节吧”。(完)
编辑:杨岚
关键词:小年 糖瓜 腊月 闲来话“小年”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