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再见,火星!再见,地球!——美国“机遇”号火星车谢幕“感言”
新华社洛杉矶2月13日电特写:再见,火星!再见,地球!——美国“机遇”号火星车谢幕“感言”
新华社记者谭晶晶
“快醒来吧,‘机遇’号!从2005年起我就一直关注你在火星上的消息,那时我10岁。现在我23岁了,盼着你回来,将来向我的孩子讲述科学的意义。”
“谢谢你为人类所做的一切。我会想念你。总有一天,我们会在火星再相见。”
……
我是“机遇” 号火星车。你们在网上写给我的明信片,我都收到了,谢谢你们的牵挂。2019年2月13日,这一天我永生难忘。
在火星上工作了15年后,今天我的任务正式画上了句号。在宣布使命终止的那个瞬间,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项目主管和伙伴们相拥而泣。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隔空相伴,化作一声声叹息和祝福。网络上朋友们的信息如雪片般涌来,为我的谢幕伤感惋惜。
不想说再见。
去年5月底,一场猛烈的尘暴席卷了火星,覆盖了火星表面的四分之一。我的太阳能电池板无法接收到足够的光照,随后陷入休眠。
“天越来越黑,我的电量不足了。”去年6月10日,我向地球发出最后一条消息,之后就与你们失联了。我搭载的负责通信的无线电模块和内部时钟等都出现了问题。
那一刻,我很无助。我知道你们担心着我。我的团队伙伴们夜以继日地研究挽救我的方案。过去8个多月,他们始终没有放弃,通过美国航天局“深空网络”天线发送了一千多条任务指令来呼唤我,已经尽了全力。
请不要为我哭泣。
我的设计寿命只有90天,如今已在火星上工作了15年,远远超期服役。我在这个红色星球表面的总行驶里程超过45公里,创造了人类探测器在外星的最长行驶距离纪录。
时光倒流至2004年1月,在历经近7个月的飞行后,我和我的孪生姐妹“勇气”号火星车相继登陆火星,找寻这个红色星球上水和生命的踪迹。
从踏上火星那一刻起,我的团队伙伴们紧密合作,为我设计最有利的前进路线,帮助我行驶,克服路途中的各种曲折坎坷。
旅居火星15年间,我发回了近22万张照片,包括15张火星360度彩色全景图;找到在有水环境中形成的赤铁矿;发现了火星上有水的证据以及可能适合微生物生存的环境。
旅居火星期间,我也曾经历不少险情。2005年,我曾陷入沙地两个多月,在地面团队的操作下一厘米一厘米地蠕动才摆脱困境。2007年,火星上一场大型尘暴让我与地球的通信也中断数天。由于受到过尘暴侵袭,我的太阳能电池板再也无法充满电。我的左右两个前轮均发生过故障,走路“一瘸一拐”。每次发生险情后,我都能接着工作,但这一次,我的运气没那么好。
希望我的伙伴们——“好奇”号火星车、“洞察”号无人探测器、“火星2020”探测车——能接过我的接力棒,不畏风险,勇往直前,继续探索火星奥秘的旅程。希望我的故事能激励地球上更多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加入太空探索的行列。
别了,美丽的地球。别了,神奇的火星。在人类探索太空的无尽道路上,我们终会再相见。
编辑:秦云
关键词:美国 “机遇”号火星车 谢幕感言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