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阿尔山棚改户:圆了安居梦 吃上旅游饭
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18日电(记者于嘉)浅灰色的门窗过梁点缀着赭红色墙面,人字形屋顶让楼房充满异域风情,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圣泉小区,只见三五成群的老人在悠闲地散步。
居民沈国发见到记者,主动迎上前来。“你看我们小区,多漂亮!”他自豪地说。“不过以前的样子可真是不堪入目”,散步的老人凑到记者跟前,你一言,我一语,说起这几年的变化。
2014年以前,这里到处都是低矮、破旧的平房。很多房屋都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盖的,每户只有二三十平方米,逼仄的空间内,挤着几代人。有的房子地基下沉几十厘米,有的房子墙皮脱落、屋顶裂缝。“大伙儿就用泥和着草,抹抹墙皮,补补屋顶。”沈国发说,原始、简陋的住所成了他们的心病。
为了解决百姓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阿尔山市从2014年起,把棚户区改造作为重点工程。
据阿尔山市棚户区搬迁改造办公室副主任孟宪炎介绍,5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改造棚户区10200户左右、65万平方米,新建、改造道路和管网等基础设施,使城区亮化率达到97%,自来水普及率达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平方米。“棚改项目彻底解决了棚户区居民取暖难、吃水难、行路难等问题。”他说。
沈国发居住的圣泉小区有27栋现代化标准楼房,已有697户棚改居民回迁。走进沈国发的家,只见玻璃擦得透亮,窗帘、沙发套也换洗一新,窗台上的君子兰、仙客来开得正艳。
“冬天再也不用捡柴、生火了,地暖很热,周围环境也变好了,出来溜达溜达,心情特别棒。”沈国发说,他以前还想省吃俭用,攒钱去南方“猫冬”,现在楼房条件这么好,室外虽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但屋里非常暖和,感到哪里都不如自己住的楼房好。
安居问题解决了,还要让百姓乐业。阿尔山市曾因林业资源而兴起,近两年,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不少林业工人放下了斧头,也丢掉了饭碗。
“从林业局下岗后,我只能到处打零工,好的时候一天挣一百多元,也有时候好几天接不到活。”曾住在阿尔山市白狼镇棚户区的贫困户荣显国说。
近两年,阿尔山市依托森林、湖泊、温泉等旅游资源优势,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业发展。
荣显国与老伴利用精准扶贫政策中的10万元贴息贷款,购买马匹、马车、马爬犁等,承包旅游度假村的拉马车项目,主要用马车将游客从停车场送到房间,游客还可雇马车前往鹿场等景点,所得收入与度假村按7:3的比例分成。老两口年收入可达两三万元。
当地政府还结合棚户区改造工程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荣显国一家搬到洮源新村50平方米的新楼,解决了他的住房问题。
与荣显国夫妇一样在度假村找到工作的王虹一家三口,承包早餐服务,并帮忙处理日常事务,全家年收入从2016年的近万元,增长到七八万元。
据了解,近7万人口的阿尔山市,旅游业相关从业者已达到4万人。赏杜鹃花海、滑兴安瑞雪、沐温泉圣水、访好客林家,多款特色旅游产品2018年吸引中外游客4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4亿元,均比5年前增长2倍多。
编辑:曾珂
关键词:阿尔山棚改户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