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 高新国)不断加大和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表示,目前,我国自贸试验区正面临着深化创新和加快发展的制度瓶颈,应加快推进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
王济光所说的制度瓶颈,在工作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与自贸试验区相匹配的服务贸易发展思路不清,管理创新与政策设计过程中关联部门协同不够,负面清单设计中存在着明显的“重复制、轻创新,重集聚、轻辐射,重引进、轻带动”现象,使自贸试验区政策创新与实施效果打折扣,未能充分体现国家构架自贸试验区网络体系的战略意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安排今年工作重点任务时提出,要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护外商在华合法权益特别是知识产权,允许更多领域实行独资经营。因此,王济光认为,在投资领域开放、金融开放创新和综合监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应当成为加快推进高水平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
王济光表示,在投资领域开放中应加大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瘦身”力度。他建议,以服务贸易为重点,尽快形成并出台自由贸易政策安排,制订更高水平、更加精简、对接国际标准的负面清单,实现服务贸易与区域开放的有机结合。同时,提高负面清单透明度,明晰负面清单体例,完善特别管理措施,消除市场开放隐性壁垒,减少寻租空间。
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为目标,王济光提出,进一步全面优化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对自贸试验区内各行各业进行重新分类、评估,尽量放开市场准入门槛,缩短清单条目,审慎设计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优化负面清单内相关限制类项目审批程序,并在公共秩序、公共健康、金融安全等重要领域,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负面清单管理“安全阀”机制。
“转变外资监管理念,真正从传统的部门监管、企业性质分类监管转变为行业监管。”王济光表示,应强化外商投资管理创新,探索以行业监管为主、综合监管为辅、依托信息共享的事中事后监督。他建议,构建与国际高标准对接的金融服务规则体系,提高金融风险防控能力,并推动资本项目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构建宏观审慎框架下的资本项目管理体系。同时,建立与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完善区域监管协调机制,切实提升金融风险联合防范和处理能力。
为加快形成以信用管理为核心的自贸试验区监管体系,王济光建议,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促进行政部门市场监管职能与社会信用体系有机融合,建立信用收集、共享、披露以及多部门信用联动奖惩制度,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与此同时,依托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完善自贸试验区市场主体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并健全市场监管和联合检查制度,推动政府执法检查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编辑:刘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