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 韩冬 见习记者 祝继平 通讯员 郭健)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结出更丰硕的果实?住川政协委员们给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
针对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客观事实,赵振铣委员认为,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离不开产业资本的深度参与,“解决好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问题至关重要,要想办法对农业、农村进行‘再造’,引入新机制、新技术,让城市高端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他的看法得到了李正国委员的赞同,同时李正国委员还补充到,“除了资本,还应引导和推动更多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才能更广泛的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而陈放委员在多次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前民营资本下乡存在“想投不敢投”“投资回报周期长”等痛点和难点。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他提议,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形成合力,努力延长产业链,推动更多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要求要加快农村环境整治,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对于这一要求,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吴德委员表示“举双手赞成”,常年跟土地打交道的他最能感受到治理农村环境的紧迫性,他建议,不仅要加强对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的培训和指导,还要大力推动沼气池建设、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处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财富和优势,但不能让这种优势反而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达扎·尕让托布旦拉西降措委员高兴地表示,中共中央一系列政策在四川藏区的落地落实,让他深刻感受到了近年来中央、省委保护生态文明的决心,也听到了草原牧民、山区群众的热烈回应。同时,他告诉记者,在边远牧场,由于缺乏净水设施,牧民自由取水,很容易喝到被污染的水,从而患上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导致家庭因病返贫。所以,应继续增加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巩固脱贫成果。
“仓廪实而知礼节”,十九大报告对乡风文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仅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住上好房子,还要让农民的精神生活充实起来,活出好面貌。
来自大凉山的达久木甲委员认为,在新的发展时期,不仅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还应发挥新乡贤在成风化人、构建和谐乡村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介绍,凉山州对民间有威望的“德古”(彝语意为德高望重的智者)进行培训后,鼓励他们依法发挥调解作用,参与社会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
“要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注重古村落、家谱、村史、节庆文化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让乡村文化培育和发展更接地气”……郑鈜、何天谷等委员也从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农村文明新气象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
编辑:吴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