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 王慧峰)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多年来始终关注着脱贫攻坚工作,他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扶贫攻坚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不够科学,亟待改进。 除了扶贫对象识别和活动组织不够科学外,潘碧灵发现,对扶贫干部工作的考核也不够科学。“有的地方为应对上级检查和强化干部重视,对上级安排的考核任务进行层层加码,导致基层扶贫工作任务量剧增。”潘碧灵说,有村干部告诉他,目前精力60%用于扶贫,30%用于党建,只有10%用于其他工作。
“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工作科学化水平,防止政策执行走样。” 潘碧灵建议,可以通过建立大数据扶贫信息管理系统,打通扶贫、教育、房产、银行、医疗、人社等部门单位间的数据壁垒,实现各类信息的共享,从而实现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避免出现人为误差。同时,通过大数据系统科学分配公共扶贫资源。
调研中潘碧灵发现,“谁组织的资源投入谁的扶贫点”的做法并不科学。在他看来,可以按照领导职位高低和部门能力大小,划定组织资源的基本任务作为考核目标,而将资源集中起来,根据上述数据分析,科学公平投入到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此外,项目资金投入机制也需要科学调整。“领导干部包点的示范性作用,不在于把贫困村建设得怎么漂亮,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贫困村自身的造血机制建设和造血功能提升水平。”他说。
此外,潘碧灵还强调,脱贫攻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所以验收考核的内容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设计,应该重点考核贫困群众人均收入有没有达标,收入的持续性能否保证,吃、穿、教育、医疗、住房有没有保障,“而不是突出考核干部走访了多少次,打了多少电话,印发了多少资料,填写了多少表格,有没有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等等形式化的东西”。他建议,通过更加科学、专业、客观、规范的调查机制,对各地开展常态化民意调查并及时反馈,把群众满意度从单一的最终考核指标转化为平时指导工作的风向标,促进脱贫攻坚工作更好展开。
编辑:吴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