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元竹委员:诚信建设需要过程

2019年03月05日 16:45| 作者:李冰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李冰洁)“关于诚信,有一件事给我触动很大。”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丁元竹回忆,他有一次到韩国去,刚好一位美国的朋友也去韩国出差,就约着一起吃饭。“结账时,他拿出两张信用卡,一张是公司出差用的,一张是个人的,他拿两张卡分别结账,请我吃饭的部分刷的是自己的信用卡。”丁元竹委员好奇两人吃的饭是否超标,美国朋友表示不超标。“那你刷一张卡不就可以了吗?”“不可以,这是honest(诚实)。”

    丁元竹就此与这位美国朋友聊起诚信问题,美国朋友的公司100美元以下是不需要发票就可以报销的。“那比如你吃饭就吃3个汉堡,花了24美元,回头写个99美元不行吗?”丁元竹问。美国朋友再次强调,“不可以,这是honest(诚实)。”

    而反观我国,失信曾一度成为社会风气,发票、学历、证件等造假行为屡见不鲜,已经渗透到整个社会领域中去,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根本问题是我们处在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丁元竹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私”是传统农业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里专门有一章讲“私”这个文化基因。而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市场经济中的“利己主义”使人们为追逐个人利益去奋斗,这种“利己主义”与“私”的文化基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极端利己主义,形成我们社会价值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这是造成诚信失衡的价值基础。

    丁元竹认为,人处在一个熟人社会里,会对自己有所约束;一旦社会加速流动,个人突然进入陌生社会后,极容易缺乏约束,出现失信行为。

    还有体制机制的原因。丁元竹说,我们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非常迅速,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同时建立起来,国务院颁布诚信制度是在2010年以后,在这之前没有与市场相配套的制度。

    最后还有认识方面的原因。“我在发改委工作时,有人提出要赶紧解决社会问题,有些领导干部则表示不用着急,经济发展好了社会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但慢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发现相应的五大建设各个方面都需要在各个领域中稳步推进,不是单枪匹马能够解决的。”丁元竹说。

    丁元竹发现,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这种现象有所好转,人们开始慢慢习惯做到诚信,但是一个旧习惯破坏后形成新的习惯还需要时间。

    “从2013年开始,国务院征信体系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诚信是一个内心约束问题,社会诚信的破坏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再快也得10年。”丁元竹表示,真正形成内心约束、习惯和价值取向,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企业采取响应办法,社会提升风气,多管齐下。

    诚信是一套制度,其背后有一套价值,这套价值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虽然不能操之过急,但是现在必须做,“短期媒体曝光一两个人能产生一定震慑作用,但是诚信建设依然任重道远。”丁元竹最后说。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