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学会给坏情绪找出口
引用现代医学的解释,情绪是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态度及伴随其产生的相应内心体验。其中,内心体验是指外界刺激引起喜、怒、哀、乐等各种感受;伴随着这些感受,个体也会发生一系列外部表情和动作以及内部生理状态的变化。
情绪会影响其他心理活动,而其他心理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和意志行为等同样会影响情绪状态。情绪状态具有两极性,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助于个体积极性的发挥,能够提高个体的活动效率并促使其健康成长;而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使人懈怠、消沉、不思进取。持续的过于兴奋或过于压抑的情绪状态则属于情绪障碍。
要把握好情绪这把双刃剑
情绪是把双刃剑,关键是要用得恰当,用得其所。以人们最常见的“喜怒哀惧”四大情绪来说,适度的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而过度的情绪反应则会伤己伤人。
喜:即喜悦愉快,高兴快乐。喜悦的情绪使人精神抖擞,帮助个体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但若过于喜,则会产生乐极生悲的情况。《范进中举》中就曾写道:范进多年参加科举考试均无成绩,当听闻自己终于中了举人之后,过喜而伤,痰迷心窍,昏死过去。
怒:即激动不安,生气愤怒。大部分愤怒被认为是失控的不良情绪。但事实上,愤怒是人们在合法权益被外界侵犯时发出的警告,是对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的控诉,因而适度的愤怒有利于个体释放内心压力。不过,长期处于愤怒状态的个体,往往会表现出过度的愤怒情绪,且容易冲动和表现出过激行为。
哀:即悲伤凄凉,哀愁苦恼。适度悲哀的情绪能使个体对周围人遭遇的不幸产生同情心,也是艺术创造的动力源泉。苦难的生活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塑造,会让人们在看清生活本质之后,仍能热爱生活。然而,悲哀的情绪使人压抑郁闷,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外界事物持悲观态度,整日忧心忡忡,工作效率降低,严重者甚至觉得度日如年,出现自杀行为。
惧:即恐惧害怕,提心吊胆。恐惧是人类的本能情绪之一,正常人面对危险的事物或处境均会出现恐惧情绪,适度的恐惧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警惕、摆脱危险。但是,过度恐惧则会让人整日提心吊胆,甚至会使个体出现心慌心悸、回避和逃离行为,严重影响其日常学习和工作,使其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要学会正视不良情绪
情绪与健康息息相关。心理因素能够影响躯体疾病,这在医学领域是常识。情绪问题会引起免疫功能降低,常常与多个系统的躯体疾病相关,如肥胖、癌症、哮喘、冠心病、肠易激综合征、纤维肌痛、慢性疼痛、头痛、疲劳、眩晕、瘙痒症,以及月经紊乱、原发性痛经、原发性青光眼和口腔溃疡等。情绪相关的躯体疾病往往在心理应激状态下起病,并于不良情绪影响下加重,因此接受专业的治疗有助于心身疾病的康复。
以患者刘某为例。其本是一名著名的外科医生,可尽管他在工作上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功,在生活中却体会不到快乐。在手术台上,刘某可以从容不迫地与复杂疾病较量,完成一个又一个疑难的手术,但他却始终自卑,不能建立对自己的认同感。他还时常无缘无故地感到愧对妻子和女儿,甚至对自己擅长的技能产生怀疑,脑中偶尔会冒出“如果我在手术台上失误了该怎么办”之类的想法,一直处于焦虑状态。为了克服焦虑,刘某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工作填满,结果最近5年来先是得了胃溃疡,之后又得了高血压,尽管规律服药疗效也不理想,最终他的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并在焦虑中走完人生。
由此可见,焦虑情绪具有两面性,适度的焦虑能够起到积极作用,督促人们不断努力学习,发奋图强;过度的焦虑则会产生自我攻击信念,产生“自己的价值依赖于自己的成就、自己永远不能失败”等错误认知。这种错误的认知,常会使个体内心一直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从而引起各种各样身体健康问题。如何让情绪成为“良药”,帮助我们健康生活呢?有以下建议:
宽宏大度,积极乐观。对待世事无常的现实生活,需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应对,比如珍惜当下、爱岗敬业、心怀感恩等。
专注投入,热爱工作。要学会接纳自己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为自己的工作设立小目标,并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虚心学习中逐步成长。
培养爱好,坚持运动。改善不良情绪的好方法之一就是转移注意力,积极参加一些需要动脑筋、花心思、用心投入的休闲活动,如弹琴、画画、运动、读书和打牌等,会有利于促进心身健康。此外,适度进行瑜伽、游泳等运动也具有情绪调节的作用,所以应坚持体育锻炼。
多交朋友,主动沟通。当自己出现不良情绪,无法独自承受时,可主动向朋友倾诉自己的苦衷,不仅能给痛苦的情绪找一个出口,宣泄出来,还能从朋友的开导中获得支持和帮助。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情绪 状态 出口 适度 愤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