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小山村里的“雷锋爷爷”:就是想做点好事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题:小山村里的“雷锋爷爷”:就是想做点好事
新华社记者盖博铭、谢昊、任超
石板上创作400余首诗歌义务讲解村史1000余场的“石板爷爷”、十多年来免费为全村孤寡老人送热豆浆的“豆浆爷爷”、制作1500多根拐杖为村里老兄弟姐妹“撑起腰杆”的“拐杖爷爷”,北京市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里,生活着三位“雷锋爷爷”,在平凡的生活中,温暖着小山村。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英雄辈出,如今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百姓生活质量也在逐步提高。”71岁的村民杨守安刚从首都治安志愿者的岗位上下班,见到记者就“直奔主题”,介绍起村史村貌。
在杨守安老人家门口,记者看到了上百块的石板,上面用白粉笔书写了一首首打油诗。“我希望用诗歌的方式留住村里的历史,让下一代人牢记艰苦奋斗,知道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杨守安说。
凭着对家乡满腔的热爱,杨守安不仅以诗歌记录村史,还坚持做村里的义务讲解员和义务巡防员。“新中国成立前多不容易,大家饿着肚子也要打跑敌人。”杨守安说,“现在为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谈啥辛苦,幸福着呢。”
“西风凛冽大雪天,柴门敲开是笑脸。老翁热泪滚,万俊豆浆甜。”杨守安老人这首打油诗,描写的就是另一位老人,今年79岁的“豆浆爷爷”杨万俊。
2004年,杨万俊在经济普查工作中表现突出,乡政府奖励给他一台豆浆机。后来,杨万俊每天用豆浆机制作豆浆,义务送到村里孤寡老人和老党员家中。十多年来,他用坏了9台豆浆机、十几个暖壶。
“一开始也没想到能坚持这么多年,其实就是想做点好事。”杨万俊老人谈及送豆浆的初衷,“一个人也是喝,大家一起喝多好。”
曾经也有村民质疑,自己花钱买黄豆、送豆浆是不是有点“傻”。杨万俊摇着头说,做些力所能及的好事,方便大家又让自己觉得幸福,非常值得。
2012年,杨万俊发起成立“杨万俊慈善义工服务队”,带领大家一起为村民提供志愿服务,后来发展为“红色暖心瓶志愿服务队”,队员达到30余人。
“只要还能动就会一直坚持下去。”杨万俊说。
杨万俊老人家对门便是78岁的“拐杖爷爷”王庆月。6年前的一天,杨万俊在送豆浆的路上把腿摔了,好长时间不敢走路。王庆月曾经做过木匠,得知杨万俊老人家受伤后他马上给杨万俊做了根拐杖,“喝您的豆浆这么久,让我也帮您个忙。”
再往后,看到乡亲们都上了岁数、行动不便,王庆月决定加入“红色暖心瓶支援服务队”,选择最适合的木材,精心制作成一根根结实的拐杖,无偿送给村里的老人。现在,他已送出拐杖1500多根,为本村的老兄弟、老姐妹“撑起了腰杆”。
王庆月说:“这么多年全靠乡亲们帮衬,我也就这点本事,就当给大家伙儿报恩了。”(完)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村里 万俊 杨万 豆浆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