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不仅会做更要会切——经济界委员畅谈以改革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

2019年03月05日 21:42|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崔吕萍)去年全国两会,围绕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很多来自企业的新委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今年全国两会,再谈起金融话题,大家更愿意从金融如何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去探讨。

核心竞争力从哪里来?全国两会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业界人士认为,这就需要以需求为导向,带动供给思维和结构“突围”,或者说是重新来分配市场蛋糕。围绕这一话题,听听委员们怎么说。

蛋糕怎么切,是很有讲究的

“我们一定要抓住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牛鼻子。”金融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来源,除了改善结构,还有很多细节要优化。为了抛出这个话题供大家思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殷兴山在3月5日下午经济界小组会上率先按开了麦克风。殊不知,为进一步提炼观点,他舍弃了这一天的午休时间,让本报记者作为听众,“彩排”了一番。

“结构的问题不能不提。”“彩排”中,殷兴山认为这必须是放在前面说的话。原因是你能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看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之间的“二八现象”,但要改善这种结构,就要从多个方面加以考虑,或者把蛋糕切的更好。

什么应该补充进来?殷兴山认为需要类似于科创板这种能同时满足投资者和融资者的股权融资创新。

要优化的不止是融资结构,还有组织结构。殷兴山是“老银行”,在他看来,组织结构优化要强调精准度。大型银行要进一步为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服务,需要在改进内部组织架构、调整资源分配和绩效考核等方面有相应的制度安排,这样才能形成一种为民营和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体制机制。同时,更要设立与之在“一个频道”上的金融组织:“比如,浙江省台州市先后成立了三家专门服务于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法人银行,这三家银行也是民营金融企业,让民营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不仅服务效果好,而且还探索出一些值得复制和推广的服务经验,我觉得这些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些银行服务半径短,对企业各类信息相对了解,对民营和小微企业服务的覆盖面也比其他相关机构广,运营成本和风险控制也做的比较好,做到了商业上的可持续。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些年来新成立的民营银行,也有做的不错的,比如新网银行、网商银行,他们都是用大数据发现长尾客户,我认为类似这样的民营银行,还可以进一步发展。当然,对民营银行的发展,也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还有一块需要切好的蛋糕是信贷结构。“这些年,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领域使用信贷资金比较多,在某种程度上对民营和小微企业获得贷款带来一定挤出效应,下一步,随着这两个领域的稳妥安排,金融机构应该把更多资源配置到民营和小微企业当中去,特别是一些具有创新和活力的民营制造业企业。”

“三缺”的问题要格外关注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弥合供给端与需求端之间的扭曲。对此,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有“三缺”:一缺长期资金,银行存款大量集中在1年期以下,但企业融资需求又希望钱用的时间能多一点;二缺投资风险性资产的风险性资金,大量储蓄需要低风险运作;三缺股权投资资金。

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杨成长表示,中国金融结构原来是橄榄形的,中间的“大肚子”区域是银行,占比非常大,两头尖尖的是保险和证券市场。而有些国家的金融结构是哑铃型,保险市场规模较大,他们通过基金为实体企业投资,证券市场提供了长期的投资产品,中间的银行起到稳定作用。

“我认为,要解决‘三缺’问题,仅仅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还不够,应当加上快速发展保险市场,这样才能让长期资金和长期产品匹配上,两边哑铃一样重,银行未来的角色就是这二者间的连接器和稳定器。”杨成长谈得很形象。

供给侧的成本与动力问题不容忽视

不只是结构优化,供给侧成本和需求侧期待之间的鸿沟也必须得填平。

“都是服务企业,贷款50亿元和贷款5万元,银行成本是一样的,在这个游戏规则里,市场一定会自动选择服务大客户、忽略小客户。要么改变规则,让大银行服务小客户,就增加大银行的收益;要么利用行政手段。现在的问题,希望政策细化,需要深入调研,处于探索之中,大家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行政手段只能是一时的。但还是要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比如农民互助信用建设,这种助最好不要理解互保,之后出了问题就火烧连营,好明白金融服务实体企业还需要一个纬度,就是信用信息对称,农民之间的互助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信息部主任张野这样说。

编辑:刘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