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顾意亮)我国从事基础研究人员的数量是全球第一,投入的经费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已是全球第一,国际顶尖期刊论文的数量也达到了世界第四,这常常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基础研究取得很大进步的一组指标。
“但在具有根本性、突破性、颠覆性、战略性的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方面,我国还存在明显的短板,这就要找原因了。”和何建华委员聊人才评价体制创新的话题,一开场,他就抛出了一记“重拳”,直指现行人才评价体制的弊端。
“如果这几句话还不太好理解,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如以诺贝尔奖作为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的最突出代表性成果,改革开放四十年科研取得很大进展却还没有一项成果获得诺贝尔奖,我国仅有的一位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其获奖工作完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何建华委员直言:“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恐怕就是科研人才评价机制注重短期目标、急功近利所致。”
何委员认为,现行人才评价体系重论文数量与文章影响等数量指标,且考核频繁、周期短,致使科研人才、科研机构和科研管理部门或被动或主动都有很强的动机去追求论文数量与出快成果。
“所谓’快鱼吃慢鱼‘,把商业竞争模式引入到了科研领域。”说到这里,何委员不由摇头叹息:“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可以说,我国整个人才评价体系还处于一种急功近利的氛围之中,这种氛围很不利于潜心科学研究,很不利于解决真正的科学问题,很不利于实现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
让何建华忧心得是,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出现在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为了吸引人才设立了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其初衷无可厚非,但整个评价体系的急功近利使不少人才计划的执行走了样,使热衷争取各种人才头衔却并不关注人才开展科研活动的现象较为普遍,偏离了其初衷,甚至也出现了不小的负面作用。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就一定要把‘急功近利’的思想请出门去!走好不送!”何建华委员认为,我国基础研究要走到世界前沿,必须营造和建立能使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十年磨一剑”的氛围。
“人才评价体系作为指挥棒和风向标,对科研氛围的培育与建立起决定性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对现行的人才评价体系作大的改革。”何建华提出应以稳定支持覆盖基本面,以大成果大奖励激励杰出者。营造出只要人才愿意潜心科研,就能够坚持下去的整体氛围,而一旦做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就能获得荣誉与奖励,以此支持和引导科研人才自主、自愿、自觉潜心科研,立志攻克科学难题。要让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认识到、体会到,潜心科研、取得重大科学突破是最值得做、也有回报的事情。
具体来说,何委员建议对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科研人才(比如:副研究员/副教授以上)给予稳定的基本支持(适当的待遇和研究经费),允许自主选题开展研究;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采用中长期考核评价为主(3年、5年、8年等),鼓励科研机构以实现重大原始创新为目标,自主部署研究方向、组织研究团队。
尤其是,对科研人才的评价考核主要关注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对取得重大成果的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给予重奖。一般性论文成果仅作参考,对于各类人才和承担课题的数量也仅作一般参考。
“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科研团队都要理解基础科学原始创新往往是一个艰苦、漫长的探索过程,要鼓励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人才。” 在何建华委员看来,中国科研人员具有勤劳、智慧的传统,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只要把人才的精力和智慧都引导到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我国基础研究领域重大原始创新全面开花结果的时代就会到来。“五年或十年,这一天不会太遥远!”
编辑:吴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