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曙光委员建议集中力量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19年03月06日 19:41| 作者:毛丽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 毛丽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这一战略判断既源于历史经验,更基于现实发展需要。”全国政协委员胡曙光建议,加快形成打造“国之重器”的攻坚合力,改变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多,但是分散、重复、融合度低的现状,充分发挥我国集中人、财、物的力量攻关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体进行核心技术攻关。

谈起为何今年有此想法,胡曙光说,近年来,我国虽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核心技术、先进制造业水平不断提升,但在高端制造核心技术、战略性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先导性战略高技术布局等方面,尚未达到与美国抗衡的阶段,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仍然受制于人。特别是美国制裁“中兴”,中美贸易摩擦上升到“产业链”层面,显示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大短板,即关键核心技术缺失。

“当年我国在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物质生活条件无比艰苦的情况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有力抵制了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今天,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下提高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关乎国家民族未来的“重器”。

“但现实中,我国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对外技术依存度高,每年进口2000多亿美元的芯片,超过石油和大宗商品;钢铁产业年产量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却仍生产不出一些特种高质钢材;高性能飞机发动机严重依赖进口,汽车发动机主要是外资、合资品牌。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胡曙光说。

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和突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人一地之力能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能就。胡曙光建议:当前,需分清轻重缓急,进行重点突破。首先建立“国之重器”项目库,并指定专门的机构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便统筹整合各方资源,进行集中攻关,形成集中领导和协同推进机制,建立一个跨发展改革、科技管理、工业等部门的集中领导和协同推进机制,明确“国之重器”的产业行业领域范围、重大专项标准,项目化、具体化、清单化加以推进。

其次,对现有或正在建设的各类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开展系统评估,在功能定位上进行整合,消除简单低端重复和资源浪费,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创新攻坚网络,落实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人才优势、科研平台设施优势、企业资源优势的融合,切实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效率和水平。

同时,应打通各级各类政策支持。目前,国家各部委对核心技术创新和攻关都出台了支持政策,但政策并不通用。建议打通各类支持政策的壁垒,特别是对于纳入“国之重器”项目库的创新攻关项目,能享受到各类扶持优惠政策。

编辑:吴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