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 王硕)“中国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对我们的认知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应该深刻认识这种变化,团结一致共同应对面临的一切机遇和挑战。”在小组讨论现场,杨卫委员郑重地提醒。
一位科学家为何专门提到这个问题?近年来,杨卫经常与国际科学家交流,他发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在科技领域,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的相关科技人员对中国的态度也有了变化。
潘建伟委员对此深有同感。作为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团队的领衔人,潘建伟参与国际合作相关事务的频率越来越多。
由于量子通信涉及制定国际标准等一系列问题,“某些发达国家会提出种种制约意见;但亚非拉国家,强烈地支持中国。”潘建伟回忆,“有的来自亚非拉国家的科学家表示支持时眼泪都流下来了,完全是饱含深情。”
潘建伟认为,“致力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需要争取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我也讲讲我的经历。”陈钢委员接过话筒。
陈钢曾多年从事标准化管理工作,参与了许多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理事会的活动。他有着特别明显的感受:中国在ISO领域里的贡献度和影响力在“快速增长”。
“10多年前,我们国家实力还不够强,在国际上受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ISO治理方面,我们往往不太说话,即使说了影响力也有限;但在2006年以后,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科技创新力度的加大,特别是标准化工作者的努力,这个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008年,中国正式成为ISO的常任理事国,这是6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2013年,中国人首次当选ISO主席,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提起这些成绩,陈钢为中国感到自豪,“在ISO标准体系中,虽然目前中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总数并不算多,但增量很大。近年来,新制定的国际标准中有1/2以上是由中国提出、主导或参与制定的。”
不过,在欣喜中,陈钢也察觉到新的情况:“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标准化工作的关注开始发生变化,从过去的支持、合作转向警惕、提防甚至制约,针对中国提出的一些重要提案,他们会怀疑甚至人为制造麻烦。”
因此在新形势下,国际标准化领域工作应该如何实现更大突破?“这需要更多的智慧和策略。”
“标准化领域与科技领域地位的变化都与中国国力发展是一致的。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陈钢的话说出了委员们共同的感受。
“目前,部分海外优秀人才来华工作受到限制,给我国的引智工作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不妨从国家层面,推进实体化海外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在会后的采访中,曹雪涛委员“支了一招”。“与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大学、企业合作,有选择性地设立区域性实体化‘中外联合研究中心’,在不改变海外人才既有科研条件、生活环境前提下,实现国际化人才汇聚和为我所用。”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