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金融力量>聚焦 聚焦
精准发力,助推西藏扶贫产业发展
———西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支持牦牛产业发展纪实
一、 响应号召———积极投身西藏扶贫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西藏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藏金租”)自2015年成立以来,立足西藏,在思想上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在行动上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的政策,始终坚持以支持自治区经济建设为己任,主动承担起富民兴藏的社会责任。
按照“立足西藏、服务全国、回馈西藏”的工作思路,在组织保障方面,公司成立了脱贫攻坚小组,由党委副书记、总裁刘震民任组长,业务总经理严旭任副组长;在机构设置方面专门在拉萨设立了深度扶贫事业部,集中力量推进西藏地区扶贫项目的金融服务,事业部员工为攻坚小组成员;在产品设计及项目投放的过程中,坚持走“金融支持产业,产业带动扶贫,扶贫解决民生”的金融扶贫道路,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核心。
二、 出实招———精准定位西藏牦牛产业
刘震民带领公司高层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赴西藏自治区走访调研,坚持以建立长效“造血”机制,通过“送产业”充分调动贫困地区群众积极性,引导贫困地区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工作方针,同时结合国家扶贫政策、自治区特点以及公司自身情况,深度谋划,持续挖掘,摸索扶贫项目突破点,通过反复调研比较,2017年下半年确定牦牛产业化项目作为西藏金租首个产业扶贫重点项目。
西藏地区牦牛资源丰富,牦牛总存栏量超过450万头,藏族驯养了牦牛,牦牛养育着藏族。草原上每一顶帐篷,都是牧民们用牦牛的毛织成的,牧民穿的衣服是用牦牛皮、牦牛毛做成的,肉、奶及奶酪食品是由牦牛提供的。同时,牦牛也是乘骑和驮运的主要工具,牧民们一年四季搬迁几次草场,靠牦牛驮送全部家当。在农业区,牦牛还承担着拉犁耕田的重活。高原上,牦牛的粪便随处可见,干牛粪燃烧起来如木柴一样,没有异味,成了牧民们生火做饭、取暖的主要燃料。千百年来,可以说藏族世代与牦牛为伴,也形成了西藏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但由于观念落后,对牦牛惜杀、惜售,商品率低;牦牛产业基础薄弱,牧养水平低下,存栏量增长慢,牛肉的产量和品质没有保障,影响了其经济价值;牦牛产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没有有效的金融配套,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其次,牦牛私宰私售,食品安全没有保障,且受季节波动,供应市场极不稳定;牦牛产品销售没有体系化,市场能力缺乏,造成牧民经济损失。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及生产生活方式难以改变藏民贫穷落后的状况。
近些年来,我国牛肉产业出现了供需失衡的格局,一方面,牛肉价格持续攀升,另一方面,大批母牛甚至后备母牛、牛犊被屠宰,商品牛源紧张,牛肉价格“高不见顶”。目前,我国每年牛肉供需缺口大约在240万吨,进口都无法填补缺口,同时我国目前牛肉占肉类消费比例仅为世界平均的1/2,牛肉消费还具有极大的增长空间,根据预测,我国牛肉消费额将超过7000亿元/年(普通牛肉平均价格在60元/kg),西藏自治区除那曲、昌都以外,牦牛肉基本供应不足。
目前西藏地区大约60%的牦牛肉需从青海、甘肃等省区调运。根据西藏发改委价格监测显示,拉萨市场上普通牛肉价格在80元/kg,通过走访当地市场,牦牛肉零售价格在100-110元/kg。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西藏地区人均牦牛肉需求量在50kg/年,总需求量超过30万吨,产值超过200亿元。
为破解牦牛产业化困局,并利用牦牛产业实现脱贫,自治区政府大力推广牦牛产业集中式发展,通过西藏金租、区内各级政府及藏区农牧龙头企业的共同牵头与推动,推广“金融+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科技”的模式,采取牦牛集中收购+农户寄养试点为抓手,在那曲地区索县和拉萨市当雄县利用当地丰富的牦牛资源,为当地农牧增收致富早日脱贫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 下实功——精准发力支持西藏牦牛产业发展
1. 发挥资金优势,促进项目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针对项目推进的各个环节,及时提供资金支持。在收购环节,创新性地以牦牛这种生物资源作为融资租赁标的物解决收购资金;在牦牛的繁殖、育成等阶段,解决牛舍、智慧牧养系统设备资金需求;在屠宰环节,解决牦牛屠宰、牦牛肉分割及肉品加工及冷藏设备资金;在销售环节,解决配送企业车辆、仓储设施等资金需求。
2. 创新业务开展模式,有效实现投放。
为了实现风险可控,确保有效落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实施过程中实现了六个方面的创新:即牛源创新、用工创新、保险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及金融创新。
牛源创新:坚持“牦牛收购+活储寄养”的模式,实现牦牛牛源的创新。使目前普遍的仅收购成品牛,变为集中收购+委托牧民寄养。一方面,保证了稳定的牛源,并通过标准化管理提高牛的质量和存活率;另一方面,通过集中收购异地寄养,也一定程度上回避了藏民惜杀、惜售的习俗,极大提升当地牦牛肉产业化水平,所产牦牛肉可以稳定供应市场。
用工创新:坚持就地用工的原则。“牦牛收购+活储寄养”的创新方式使牧民传统的放牧生活成为一种可以持续、稳定挣钱的工作方式,实现用工方式的创新、实现精准扶贫。
保险创新:联合保险公司针对牦牛物种的特殊性,创新性地开发了野生动物伤害险、失足落水或坠落悬崖险、食物中毒险、中药材中毒险等险种。确保牦牛的意外灭失能得到保险赔偿,降低项目实施中的风险。
科技创新:引入智慧牧养系统及设备,使牦牛的牧养摆脱了传统的落后牧养方式、变得智能化,提升了牧养效率及牧养质量。
品牌创新:由于牦牛产业化迟迟未步入正轨,牦牛产业相关的品牌几乎没有。西藏金租通过直接扶持龙头企业品牌化,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品牌创新。
金融创新:将融资租赁与活体牦牛结合,实现牦牛活体融资租赁业务。通过金融租赁快速实现哺育初创产业的发展。
3. 发挥信息优势,整合资源促进项目纵深发展
西藏金租业务遍布全国各地,天然具有联系面广、信息掌握较快且全面的优势。为此,西藏金租针对牦牛产品的开发,为西藏高原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系了多家合作生产厂商,促进各类牦牛产品的深度开发与销售。如:经西藏金租业务总经理严旭推荐与介绍,与江苏中孚达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牦牛绒围巾产品,目前西藏高原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购买了全套生产设备,做到了产品的自主研发与生产。促成与海南瑞今农业产业化开发有限公司的合作,为其建立牦牛产品的销售渠道。联系新疆、东北等地协助西藏牧草供应,保证冬季牦牛饲料的供应。
4. 发挥智力优势,为项目公司发展出谋划策
西藏金租在公司经营、管理、财税及金融等方面拥有各种优秀人才。在牦牛项目推进过程中,西藏金租主动为其出谋划策。刘震民多次深入企业,考察工作,在产品设计方面提出开发三种产品,即精品牛肉、认领产品及牦牛延伸产品;在销售方面,提出建立“空中、地面、网络三位一体”销售网络的构想;西藏金租深度扶贫事业部通过租后检查,对公司经营管理、财务税收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积极建议,在防控项目风险的同时,也促进了项目的健康顺利发展。
四、 见实效———精准落地初见成效
截至2018年底,西藏金租累计投放资金1.91亿元,其中:牦牛收购投放1.1亿元,屠宰设备1500万元,牧养设备1200万元,屠宰场污水处理设备1310万元,冷冻库设备2096万元,辅助办公设施1059万元。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社的合作,目前收购牦牛10093头,其中:那曲索县嘎美乡696头,拉萨市当雄县9397头。部分牧民做到了“牦牛入股,人员入场”,为牧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如来自拉萨当雄县龙仁乡郭庆村村民达瓦,是首批参与“牦牛产业万户脱贫致富”项目的当地牧民,在自家牧场租赁后,还被收购了两头牦牛,获得了1.8万元现金,他还计划当饲养员,将自家其他牦牛集中在牧场放牧。像达瓦这样以饲养牦牛放牧为生的村民在当地还有很多,将租赁、产业、扶贫相结合的金融服务模式,符合当地产业特色,能够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西藏牦牛万户脱贫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存栏牦牛10万头,将解决1000人就业,辐射带动牧区1万户家庭脱贫致富。(文/沈健)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牦牛 西藏 创新 产业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