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健民委员:注重乡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2019年03月07日 19:00| 作者:高新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高新国)长期以来,乡村地区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地。如果不能提高乡村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率与参与水平,很可能会影响这块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地”持续长出好苗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拳跆管理中心副主任管健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重视乡村青少年体育参与,共同种好乡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地”。

《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要求,到2020年我国家庭、学校、社区在青少年体育参与方面的联动效应持续增强,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的保障条件应更为完善,而管健民说,当前我国乡村青少年体育参与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恰恰集中于此。

受经济发展水平与传统观念影响,乡村地区教育部门与各级学校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学校体育课程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师资方面,乡村体育教师待遇、考核评价体系与年龄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地区、部分学校体育教师的师生比不合理问题比较严重,且流失现象突出。课程方面,乡村学校体育课规范化教学水平低、随意性较大,教学大纲脱离青少年实际需求。在硬件设施上,受农村地区“撤点并校”措施影响,部分生源较为集中的学校生均场地面积小、体育器材少,甚至有些学校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都难以落实。

家庭关怀与支持是乡村青少年能否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关键。但管健民表示,乡村青少年不仅无法获得与城市同龄青少年同等的体育参与条件,并且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留守儿童和青少年,还存在“只管温饱,忽视身心发展”的隔代教育问题,导致参与体育活动的要求得不到家庭应有的支持。

“应充分尊重乡村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参与的主体性需求。”管健民表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进一步提升体育参与对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体育课程设置与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要根据所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乡土文化特色,精准对接青少年的爱好与实际需求,有效激发青少年体育参与的兴趣。同时,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体育参与家庭氛围,为子女参与体育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在教师队伍方面,管健民建议,在稳定乡村体育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利用好“送教下乡”帮教机制,促进城乡学校在体育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上协调互动,不断提升乡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力争让乡村地区的青少年受到与城市青少年同等水平的体育教育。同时,各级政府在学校体育场地建设与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建设用地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有利于乡村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的场地建设、体育赛事、活动举办等,给予市场主体税、费减免与优惠,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关心、参与、推动乡村青少年体育发展工作。

编辑:吴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