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兴安委员:期刊评价不等于学术成果

2019年03月07日 23:47| 作者:白杨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白杨)“国内学术界对CNS(指在Cell、Nature和Science三大顶级科学杂志发表文章)、SCI(指在《Science Citation Index》所收录期刊上发文)、SSCI(指在《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所收录期刊上发文)、IF(指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以论文被引用率计算)的追捧越来越热烈的趋势真让人担忧。”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兴安在社科联组讨论谈到科研和人才评价时表示。

他介绍,近年来,一些部门和单位,在人才引进、人才选拔、职称评审、成果评奖、项目申报等与人才评价相关的工作中,以评价对象的论文是否发表于核心期刊、被引用率多高等作为重要乃至核心性评价指标。“这一做法,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人才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

余兴安认为,期刊评价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成果质量,但将成果发布的期刊因素简单应用于成果评价及人才评价,会导致评价失真,易造成人才评价导向的偏差。“对人才科研业绩的评价应直接审查论文等成果本身,评判其选题价值、方法科学性及成果的创新性等。”

期刊评价方式还容易误导学术研究。论文的影响力由多种因素构成,发表于何种期刊只是其中一个因素。由于对SCI等的追捧,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将在国外发表论文作为科研追求,导致众多由公共资源支持的科研成果被国外无偿甚至赢利性获取,造成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与流失。

在国内,由于核心期刊论文决定评价结果、左右资源配置,致使一部分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将在核心期刊发文作为沽名钓誉的捷径,诱发学术失德和科研浮躁。

为此,余兴安建议,明确规定各有关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选拔、奖励等工作中,不得将是否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发表多少文章作为资格条件;在职称评审、成果评奖、项目申报中,不得将成果是否刊载于核心期刊、被引用率多高作为评价指标。此外,对在某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予以直接奖励也是不当做法,至少应禁止国有单位的此类行为。

编辑:刘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