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8日电(记者 秦云)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繁荣兴盛。”3月7日下午,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主任刘旗在经济界别联组会议上表示,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是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力度。
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战役的关键时期,能否顺利帮助深度贫困地区老百姓、特殊贫困人口脱贫,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支撑,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充分挖掘贫困地区资源潜力、发挥贫困地区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呢?刘旗委员在会后向记者分享了他的观点。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文化旅游工作,参与了很多乡村景区的修建,却苦于迟迟找不到乡村旅游事业发展的‘灵魂’,但现在我找到了。”刘旗委员所说的“灵魂”,指的是乡村文化。真正让他认识到乡村文化重要性的,是源自于去年山东、重庆两地共同协作探索的文旅扶贫新模式。
2018年,鲁渝文旅部门以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中心,以促进留守贫困人群和残疾人就近居家就业为出发点,在万州、巫溪、彭水、酉阳举办了4期刺绣培训班,共招生220人。多数学员毕业后与培训公司签订劳务合同,通过制作三峡绣(蜀绣)、苗绣、编织品、手工品、摆件、服饰获得收入,每月均在1800元以上,有学员所在公司去年仅苗绣产品就创收800多万元。
“许多地方大力探索和实践‘非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应将非遗扶贫纳入国家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刘旗委员认为,应持续开展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扩大乡村文化传承人群规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是重要保障。刘旗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也有回归家乡就业的打算,但是能否“回得来”却是个难题。他表示,除了要打造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外,还要竭力提供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福利保障服务。“很多外出打工人员回到家乡后,感觉到不习惯、不适应,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精神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刘旗委员说。
面对我国乡村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文化产品种类缺乏、重视程度不够、文化队伍不强等现状,刘旗委员建议,要加快完善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加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积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和资金踊跃投资乡村文化产业,大力推动乡村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评选扶持一批国家级特色乡村文化品牌;鼓励和吸引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到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畅通临聘民间文艺人才为乡村文化事业服务渠道,多方合力共同为老百姓提供积极向上、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乡村振兴既要‘强身’也要‘铸魂’。只有广大群众在精神文化领域收获更多的满足感,乡村振兴才会有绵绵的源头活水和长久的精神支撑。一定要守好传统文脉,让乡村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刘旗委员再次强调。
编辑:付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