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 刘艳)“民营企业作为社会扶贫的重要方面,是脱贫攻坚的一支生力军。2015年以来,为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等开展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共组织7.64万家民营企业帮扶到8.51万个村,带动和惠及973.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取得了显著的帮扶成效,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成为了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大平台和脱贫攻坚的大品牌。”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工商联主席刘劲松特别准备了一份提案,核心是民企参与脱贫攻坚,发挥公益基金会平台作用。
工商联是民营企业的娘家,作为河北省工商联主席的刘劲松深知企业参与扶贫的长短板,“民营企业参与扶贫,捐钱、捐物都愿意,但是企业捐的钱是否用到了该用的地方,贫困地区最缺的不只是钱,最缺的是产业。而产业扶贫对于一些大的企业来说相对容易些,但对于一些小企业的小量资金起不到聚沙成塔的作用,没有用在刀刃上。另外,还有一些企业与政府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企业不能及时了解扶贫优惠政策和贫困地区的需求。”
对此,刘劲松告诉记者,河北省工商联立足于产业扶贫开发实际,已于去年发动10家民营企业共同成立了河北省中冀扶贫基金会,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基金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将企业抗风险能力、基金会资金保值增值、农户稳步脱贫有机结合起来,资金变得高效而可持续。
据了解,自去年10月份基金会成立以来,基金会与基金会理事单位千禧鹤集团在河北隆化投资养殖肉牛,现在的存栏数是2200头,年出栏可达6600头,直接带动近3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并确保不返贫。“除绑定到这个项目的近300户贫困户外,还不包括带动青贮等养殖链条上的贫困户。”刘劲松说,“由产业带动的脱贫让贫困户心里有了底,知道今天怎么过,也知道明天怎么过。”
产业带动还体现在与君乐宝集团正在商定的在张家口张北县的项目上,“基金会已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目前正在做项目前期工作,计划今年9月开工建设。待项目的落地之日,不仅会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也会探索出一条政府+企业+公益组织三方跨界的协商之路。”
而就制度建设而言,刘劲松认为,政府部门、民营企业、公益机构共同参与的有关对话制度,可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沟通情况,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企业界和公益界的各种资源优势,及时研究解决民营企业在参与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实现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双赢,共同推进扶贫事业的发展。
“而最重要的则是,有了基金会的参与,民营企业和政府间多了一道沟通的桥梁,一些利益诉求清晰明了,大家都有一张‘明白纸’,按规定做事,做成事。”刘劲松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