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吴昌硕的白描兰花

双勾兰图(国画) 吴昌硕
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月,54岁的吴昌硕(1844—1927)与友人聚饮于僧寮,院中石缝处兰花绽放,清香四溢。恰好有僧人出示所藏元人管仲姬(1262—1319)的《双钩兰花图卷》,此情此景,吴昌硕情不自禁,即席挥毫创作了白描兰花图竖幅。很显然,这幅画既是对景写生,又得古人神韵,乃集传统中国画创作的两条途径于一体。在这幅被现在的收藏单位浙江省博物馆命名为《双勾兰图轴》的画中,吴昌硕以双勾笔法写生长于幽谷山石中的数丛兰花。这些兰花,有倚石斜出者,也有谷底生香者;有含苞待放者,也有吐蕊飘香者。作者以枯笔写兰叶,玉柄袅风,千姿百态,在挥洒自如的白描兰叶中,大抵可看出其遒劲练达的金石味,这是与其长期耽于临池、长于篆刻的深厚功底分不开的。吴昌硕在画幅左上侧有长题,记录了此画的来龙去脉:“予画粗枝大叶,信笔直写,不欲如小学生埋头伏案,刻意经营。丁酉二月,与友人饮于僧寮,见空院石罅中围绕皆兰花,叶新抽,清香发。越僧桂岑出示管仲姬《双钩兰花图卷》,其用笔以绵厚见长,非若近世之故作柔弱为神韵也。伸纸拟之,与仲姬所作故相去天壤,而信笔直写之气,仍不失吾故态。宠以诗曰:幽兰如水碧云飞,阵阵香风即竹扉。笑尔小巫同气尽,山薝卜与野蔷薇。安吉吴俊卿昌硕”,钤白文方印“苦铁不朽”,在画幅右下角则有朱文闲章“湖州安吉县”。吴氏称管仲姬兰花“以绵厚见长”,但在此画中,可看出吴昌硕并未得其“绵厚”之长,倒可另见其妩媚之姿,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婀娜多姿,柔中带刚。吴氏并以七言绝句歌咏兰花之“幽”、之“香”,为幽谷之兰赋予文人之气。
在吴氏题识之外,吴氏友人张鸣珂(1829—1908)、沈瑾(1858—1917)和蒋玉棱(1848—1911)在画幅下侧均有诗词题跋,以见其嘉许之意。张鸣珂题跋云:“丛兰香溢古僧寮,浓蘸隃麋信手描。持比瓯波较雄浑,乱头粗服写离骚。光绪丁酉五月嘉兴张鸣珂”,钤白文方印“张鸣珂印”;沈瑾题跋云:“仲姬写兰如写竹,冷落僧寮亦可怜。缶翁好古一临得,翰墨缘深五百年。风流不让吴兴赵,泪滴蟾蜍古墨香。欲谱楚骚吊山鬼,烟月苍苍湘水长。丁酉冬至后二日,虞山沈瑾”,钤朱文方印“沈石友”;蒋玉棱题跋:“好河山无地着牢愁,僧楼雨潇潇。正情销莺外,思寒雁底,梦落蘅皋。春逗四箄天工,花气荡如潮。手掬蟾蜍泪,洒向冰蕉。身似鸥波妩媚,是银钩小篆,醉写《离骚》。呼灵均欲出,怨魄背灯飘。最关心虚堂暮色,有女萝,山鬼暗招邀。殷勤护,指沧江里,贯月虹捎。丁酉重九后十日,江阴冰红词人蒋玉棱谱八声甘州”,钤朱文长方印“冰红词人”。有意思的是,三人在诗词中均言及“瓯波”或“吴兴赵”,此即为赵孟頫(1254—1322),与管仲姬琴瑟和鸣,被称为管赵风流,均擅作白描兰花。张鸣珂认为吴昌硕的兰花较赵孟頫更雄浑,而沈瑾则认为吴昌硕风流不让赵孟頫,蒋玉棱称吴昌硕兰花如赵孟頫般“妩媚”。在赵孟頫传世作品中,与兰花相关的有《兰竹石图》《兰石图》及与倪瓒合装之《兰竹图》(均藏上海博物馆)等,其兰花一如其书法,纯任自然,运笔流畅,践行了书画同源的理念。吴昌硕在白描兰花中,正传承其遗韵,而各尽其趣。与赵孟頫相比,赵氏浑厚,吴氏秀媚;赵氏润泽,吴氏干笔。而二者之共同点则是以书入画,画中有书,吴昌硕自己也曾说:“予偶以写篆法画兰,有伧夫笑之,不笑之不足为予画也。”这恰与赵孟頫的“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遥遥相契。在清人高士奇(1645—1703)《江村销夏录》中著录一件赵孟頫的《兰竹图》,胡俨有诗题跋道:“幽兰生石间,光风泛修竹。老树亦含滋,新叶萋以绿。大化无偏私,君子抱贞独。怀古松雪翁,挥洒脱拘束。高情毫素外,谁能继遐躅?”歌咏赵孟頫兰花的“幽”“独”及“挥洒脱拘束”,如果单就两人的兰花而论,吴昌硕是可以继其“遐躅”的。沈瑾在诗中还提及“仲姬写兰”,这与吴昌硕题识前后呼应。在其题诗中还谈及“欲谱楚骚吊山鬼”,蒋玉棱词中也谈到“灵均”,他们都是指屈原及其《离骚》。在这一千古名篇中,屈原以幽兰自比,赞叹其“贞独”,“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因而后世一直将兰花视作君子的代称。所以无论从绘画本身,还是兰花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张鸣珂、沈瑾和蒋玉棱都将吴昌硕白描兰花与前贤相提并论,这固然有朋辈揄扬之力,但就该幅白描兰花而言,吴昌硕确实是当得此评而无愧色的。
吴昌硕白描兰花传世极少。在兰花之外,他还擅绘白描水仙。在其《牡丹水仙图轴》(浙江省博物馆藏)中,牡丹与寿石为水墨写意,水仙则为白描所绘。与兰花相比,水仙为浓墨,而兰花为淡墨;水仙粗狂,兰花细劲。从气韵与意境来看,二者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在吴昌硕《缶庐别存》中有一首咏兰花的诗,其诗题曰:“兰生空谷,荆棘蒙之,麋鹿践之,与众草伍,及贮以古磁斗,养以绮石,沃以苦茗,居然国香矣。花之遇不遇如此,况人乎哉?”这是吴昌硕以兰之“遇不遇”而喻人,在此幅《双勾兰图》中,会不会也寄托了吴氏本人的扣壶长吟呢?
(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
编辑:杨岚
关键词:兰花 吴昌硕 白描兰花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