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让每一笔助农资金“秒落地”金融科技在吹牛吗?

2019年04月02日 16:32 | 作者:崔吕萍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供应链金融与产业链两拨人马,希望为养牛户张海峰的金融需求,做一次尝试。

“过去卖牛要跑到几百公里外的沈阳,还卖不上价格,养了几年,还是五六头牛的规模。”虽然有十几年肉牛养殖经验,但张海峰对自己的经验并不自信。在他眼里,只有拥有上百头牛的“牛倌”才能被大家称为养殖大户。

在产业政策的带动下,随着当地一家农牧企业——科尔沁牛业的成长壮大,一种集种植、养殖、繁育、屠宰、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和创新循环经济模式在当地悄然兴起。以科尔沁牛业为核心,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了当地养殖产业的发展。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利用本地区所特有的资源优势,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持续稳定地带动了农民脱贫增收。

通过与科尔沁牛业的合作,张海峰很快就尝到了甜头。目前,他家的养殖规模扩大到了90多头牛,成了村子里有名的养殖大户,并且还带动了其他村民一起致富。

但一个山头刚攻下来,另一个山头又近在眼前了。

扩大养殖规模后,张海峰遇到最棘手的问题就一个字,钱。一头1万块钱的牛从买入到育成出栏,需要10个月-12个月,光是喂养,就需要5000元。为此张海峰找过银行,但谈到银行给他的感觉时,张海峰来了句“远水解不了近渴”。

怎么办?靠着产业链条,张海峰找到了供应链金融的尝试者罗川,他是北京道口贷科技有限公司的CEO,也是个惯于脚沾泥土的人。

生活阅历完全不同的两个人,被一头牛“拴”到了一起。

“农户有需求,我们就得尝试满足这些需求。”罗川决定,要和张海峰以及他代表的农业养殖业产业链合作起来。

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

以往,科尔沁牛业为收购肉牛需要筹措一大笔资金,苦于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无法大规模发展。现在,借助道口贷的供应商应收账款转让融资,在收牛环节就可付款给牧民,既避免了拖欠牧民卖牛款,又缓解了自身的流动资金压力。

第一次,张海峰在道口贷获得了1.06万元肉牛销售应收账款转让融资,周期三个月,年利率8%,利息由核心企业科尔沁牛业承担。由于合作顺利、信用良好,第二次额度就达到了4.3万元。门槛低,方便快捷,最快一天到账,随用随借,循环使用,除了利息没有其他额外的费用。

这样的金融服务产品,张海峰以及与科尔沁牛业合作的供应商已累计在道口贷获得700多笔,金额达亿元。

“您认为,实践中互联网‘三农’金融服务最难的地方在哪儿?”面对罗川,记者有此一问。

“我认为金融服务‘三农’的难点还是在于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使得实际金融需求不被重视,再加上传统的服务模式相对单一和趋利避害的特性,导致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未发挥应有效果。‘正规军’少,就给高利贷、地下钱庄市场留出了舞台。”围绕这一话题,罗川说,虽然他们已经开始做一些工作,但也还在不断思考和探索。

“依托信息科技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监控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农户养羊的实时动态;还可以通过信息采集,了解农民借钱的用途是用来发展生产,而非吃喝消费。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把农民和涉农企业的信用数据披露出来,得到社会的监督,进而有效防控风险。但同时,我认为,互联网‘三农’金融服务的难点依旧是创新不足的问题。我们一直在努力,也希望更多机构能够投身到金融服务‘三农’的领域中来。一个很实际的话题是农民习惯熟人借贷,他们觉得彼此知根知底,所以为迎合这种借贷习惯,我们也在思考,如何给借贷双方在地理位置上‘画像’。”罗川这样说。

编辑:秦云

关键词:助农资金 秒落地 金融科技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