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莫让“996工作制”成了职场明规则
光明网评论员:最近,国内程序员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有人在知名代码托管平台上发起了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以此抵制互联网公司超时工作。此举得到大批程序员响应。所谓“996”,是指每天上午9点工作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而“996.ICU”,意为“工作996、生病ICU”。日前有40多家互联网公司被指实行“996工作制”,其中包括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
“被猝死”的程序员,“累成狗”的年轻人……这两年,民间的抱怨与传闻,终于成为显性的控诉与新闻。“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有的公司虽不明说,但要求员工每月加班时长要够100小时,加不够就扣钱;有的公司加班成“疯”,却谎称是“年轻人太拼”。没错,它们都没有“加班文化”,只是有着扎实的“加班考核”或者KPI倒逼机制而已。去年底,一份名叫“熬夜险”的保险产品开始在微信朋友圈受到关注。加班熬夜、连续过劳,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值得警惕的工作态势,甚至披着道德与情怀的外衣,在诸多企事业单位之间招摇。
这当然不是杞人之忧。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工会界委员就曾呼吁,要遏制过度加班现象,在企业层面建立健全工时协商机制等。及至眼下山呼海啸的的“996.ICU”项目,足以说明过劳加班似已成为某种职场明规则。更值得注意的是,诸多涉事互联网企业负责人在面对员工爆料和申诉时,采取了以下三种可疑的策略:一是矢口否认,二是认为这是家务事、员工属于“嚼舌头”,三是干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当然,如果从因果逻辑上看,有了以上姿态,也就不难理解以下数字了:比如全国总工会开展的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每周工作时间在48小时以上的职工占比21.6%,而加班加点足额拿到加班费或倒休的职工仅占44%。没有享受带薪年假、没有补偿的占35.1%。又比如早在2010年,《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就给出了这样的数据:76%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在30岁至50岁英年早逝的人群中,95.7%死于因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疾病。
若干年前,劳动者权益保护大抵是为民工兄弟讨薪;若干年后,劳工权益保护的最大议题恐怕已然延伸拓展至“高大上”的互联网从业领域。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2017年中国人每天平均休闲时间仅为2.27小时,美国、德国等国家国民每天平均休闲时间是中国人的两倍以上。无论是从劳动力红利终结的现实阶段来看,抑或是从健康中国战略的性价比来说,哪怕是关照“2018年全国结婚率仅有7.2‰、为2013年以来最低值”的柴米油盐小日子,关注过劳加班的年轻人,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关切国计民生,就是关切社会的未来。
不过,“996工作制”之所以转相染易,说到底,无非是两个症结:一是法律责任的缺位。举证难、认定难、违法成本低,这是过劳加班难以禁绝的根源。比如《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7种工伤不包含“过劳死”,只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现实呢,这与“过劳死”之种种难以吻合。事实上的“过劳无责”令过劳加班肆无忌惮。二是文化价值的错位。拼搏与奋斗固然是时代热词,但是,人终究不是劳作的机器(何况机器还有维保需求),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悠着点儿”“慢生活”亦是张弛有度的题中之意。更重要的是,自觉拼搏与压榨加班是两码事——前者指向个体自由选择,后者指向群体强制遵从。即便是一个初创公司,“苦情发展”并非是社会文明的取向。
眼下而言,不让“996工作制”成为职场明规则,除了工时协商机制等高阶要求之外,最迫切的,恐怕还是企业层面的劳动定额和法律层面的过劳立法。总之,人不是定好闹钟的机器,享受生活与享受工作,是须有体制机制保障的美好生活刚需。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加班 996工作制 职场 场明 工作


IMF总裁说全球经济增长趋缓但不会陷入衰退
英国寻求进一步推迟“脱欧”
东京目黑川两岸樱花盛开
埃及总统与联合国秘书长商讨中东地区局势
希腊举行阅兵 庆祝独立日
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报复性空袭
特朗普宣布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
北约秘书长说希望格鲁吉亚早日加入北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