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纪堂侗寨的年轻人们
人民政协网黎平4月11日电(记者 郭帅)今年两会,很多代表委员提出乡村“空心化”问题,他们认为,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靠的就是乡村年轻人。但是,离开乡村,扎根城市,已经成为了很多乡村青年成功与否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在纪堂侗寨是否也流行?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尝试走近寨子里的年轻人们。
侗族大歌,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现如今很多年轻人仍然热爱并进行专业学习
十几天的时间里,我看到了一批怀揣梦想的乡村青年。他们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也启发了我关于另一种成功标准的思考。他们用行动证明了,在乡村的广袤田野上,不仅收获着粮食蔬果,更承载着年轻人的梦想。他们,是乡村的活力之源和未来之星。
最近,纪堂村新成立了一家村集体旅游公司,1993年出生的陆爱鹏是骨干之一。高中没读完,陆爱鹏选择到广东佛山打工,一去就是4年。“不想做井底之蛙,看到外面的世界,才知道我们村缺什么。”爱鹏说,终归还是要为美丽家乡建设服务的。
纪堂村村民陆暖苏(左)和杨正莲(右)现场教前来游学旅行的深圳小朋友唱侗族大歌——青蛙歌。
4月6日,村集体旅游公司“小试牛刀”,接待了两拨小团队,共计50余人。早上8点,爱鹏和表演队其他队员一起在寨门口唱起拦路歌,迎接第一波前来亲子游的“小客人”。互动课堂、踩歌堂、拔河比赛、摸稻田鱼……“小客人”们刚送走,爱鹏还来不及吃口热乎饭,第二拨来体验侗族长桌宴的三十余位游客又来了。一天下来,爱鹏累坏了,但将近500元的进账让他一天并不白忙,也更有了奔头。
“接待礼仪、侗族文化的讲解、调动游客的积极性都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我们这些年轻人特别需要更专业的培训。”爱鹏话里行间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6日晚上,纪堂侗寨鼓楼里点起篝火,唱起侗族大歌,迎接远方的客人。但天公不作美,雨越下越大,站在表演队中央的姑娘笑容依旧甜美,她是表演队的“领队”杨正莲。2008年,正莲从邻村洪州嫁到纪堂,也是从那时起,有着文艺特长的她成了侗族文化的“义务宣传员”。但她不满足于仅在肇兴镇旅行社表演侗族歌曲的单一形式,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让侗族文化“走出去”。201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正莲成功转型成为“地接”,负责为游客讲解侗族文化,这让她有了更多和游客沟通交流的机会。
纪堂村村民陆暖苏(左)和杨正莲(右)现场教前来游学旅行的深圳小朋友唱侗族大歌——青蛙歌。
陆暖苏是爱鹏一起穿开裆裤长大的发小,现在凯里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学习侗歌专业。谈及未来,这位“寨花”原本清澈的眼里平添几分笃定。“回来发展”,暖苏脱口而出。和暖苏同届的同学里,很多人几乎快遗忘了侗族大歌的唱法,暖苏是唯一专门学习侗歌的。她觉得,既然喜欢,传承好侗族传统文化就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年后,暖苏就要大学毕业了,她想留在纪堂做名教师,从村里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不仅会唱侗歌,更知道它的缘起。
据介绍,目前纪堂村的外出务工人员仍占所有劳动力的80%左右。“乡村要振兴,就需要村里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同时把在城市中积累的经验、技术和资金带回村里。相信随着旅游公司的发展壮大,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到纪堂,不断为我们村注入新的发展活力!”驻村第一书记杨星有着自己的期待。
4月20日是侗族的谷雨节,对纪堂人来说更是个大日子,因为村集体旅游公司要在这天正式营业,纪堂村将迎来千余人规模的旅行团。公共厕所要加紧通水,生活垃圾要及时清理,表演队的统一培训要提上日程……
接连几天,纪堂村村委会的三楼会议室总是灯火通明至深夜十一二点,村里的年轻人们一直在座,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也不断确认着自己的分工。我想,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任务在等着他们……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澳门 内地 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