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民间艺术瑰宝传统炕围画传承人:让墙上艺术传承发扬重归大众

中新网太原4月24日电 题:山西民间艺术瑰宝传统炕围画传承人:让墙上艺术传承发扬重归大众
作者范丽芳
靠烧火炕取暖御寒过冬的中国北方,多数农户家里围着土炕的一圈,被五颜六色的图案修饰点缀,这种极具民俗特色的炕围画伴随了许多“80后”的童年。
“后来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取暖不再用火炕,炕围画也失去了载体。”年过七旬的山西原平炕围画老艺人弓进寿曾放弃对炕围画的坚持,“画了一辈子,还是舍不得,我要让它以新的艺术形式重新走进大家生活”。

1945年出生的弓进寿,是山西省原平市新原乡张村人,从小随父学画,幼学家承。弓进寿的父亲叫弓祥忠(1905——1995),是一辈子的炕围画艺人,曾蜚身当时的崞县画界,其师傅叫敬开,为清朝末年有名的宫廷画师,多次主持修缮彩绘北京故宫。
炕围画俗称“炕围子”,是农村居民为防止土炕周围墙面脱落,蹭脏衣服、被褥,而在环炕的墙上涂上高约二尺的“围子”,融壁画、年画、建筑彩绘为一体,兼具实用和审美功能。在山西晋北一带十分流行,其中,以原平市最为驰名,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有炕围画,该市曾有一支近千人的匠艺人队伍活跃于民间。
炕围画作为中国最悠久的绘画形式之一,溯其渊源,可远追宋代。据《原平县志》记载:“从班村发掘的宋代墓葬壁画证实,早在北宋时期,原平的炕围画已在达官显贵的居室流行,至明末逐渐普及到广大乡村”。
“我从17岁开始跟随父亲走东家,正式从事炕围画作业,从打底、画线、做边、画空、熬桐油,一直到完成炕围画各个技艺程序。”弓进寿在两年后便可独当一面,一直画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20多年间,他的足迹走遍原平和代县的大部分乡村。
弓进寿回忆,画过的炕围有1000多个,走过的乡村有几百个。1970年,弓进寿在家中曾举办以炕围画为中心内容的美术培训班,前后两次招收学员和徒弟几百名,盛况斐然。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广大农村改变了传统的居住方式,由土炕变成了木板床。炕围画渐渐失去了存在的环境,生活所迫,炕围画匠艺人纷纷转行,弓进寿则从事了庙宇殿堂的彩绘雕塑工作,还兼做大型灯笼,为传统庙会正月十五的大型红火制作彩车等,维持家计。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原平市政府于2009年申报,经山西省政府批准,原平炕围画列入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有民营企业家成立原平炕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开始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制作传统炕围画艺术,弓进寿被吸收为专职画师。
弓进寿说:“我是实实在在炕围画传承人,一定将这一珍贵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让我的下一代继续以此为业,再造炕围画艺术的辉煌。”
2012年9月,由弓进寿制作的炕围画长卷参加了在甘肃省平凉市召开的“中国第九届民间艺术节”,并获得最佳作品奖,受到中外艺术家的高度评价;2013年7月弓进寿应邀参加了山西省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并展出其炕围画长卷两套,以及《鸳鸯图》、《锦上添花》等炕围画镜框、小品、床头画等,引起多家媒体关注。
目前,原平炕围画正在积极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平炕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正在对原来传统意义上的炕围画从工艺、画面、内容等各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投资打造炕围画创作基地,寻找生存空间,让原平炕围画以崭新的艺术形式重新走进现代民居生活,使这一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瑰宝得以继续传承发扬。(完)
编辑:杨岚
关键词:传统炕围画 民间艺术瑰宝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