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每个人都该好好说话
沟通,不是“说说话”那么简单。“说得出口,听得进去”才是有效沟通。生活中,双方一言不发冷战,或一方咄咄逼人另一方充耳不闻的情况比比皆是。怎么说话才会得到好的效果?这需要我们在日常中反思、练习。
夫妻:描述感情别争对错
伴侣间的沟通应该是最多的,说错话的情况也多,一旦争执,不少人就会开始埋怨:“你为什么不能满足我!”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博士汪冰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需求负责,而不是让别人来负责。当你沟通的目的不是强迫对方来满足自己,而是和对方分享感受、澄清需要,表达的方式就会变,就不会轻易去责备、抱怨另一半。
在亲密关系中,表达内心的不满可分两个层次。第一,表达感受而非判断。例如“你刚刚打断我,我有点难过/委屈/疑惑”等,属于表达自己感受,让对方明白你内心所想,他就不会感受到攻击性,能为接下来的沟通打好基础;“你打断我太过分/太不礼貌了”,这属于判断,是指责对方,这会让对方感到被攻击,从而做出防御姿态。第二,从表达感受进入需要。人的感受背后总有一个希望被理解的需求。如妻子说“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感到孤独”,其实是有“丈夫在家陪自己”的需求。沟通时,可以把这两个层次结合在一起说,如“你最近一直在加班,我感到有点失落,因为周末我特别想和你在一起”,而不是,“你最近每个周末都在加班,你心里根本没有我,以后你干脆睡在公司吧”。其实,当我们不带指责地与对方分享,对方往往更愿意主动和解或让步。亲密关系中没必要在话语上争出胜负,真正的甜蜜幸福来自双赢。
亲子:别把孩子等同于问题
有一种亲密关系比较特殊,那就是父母与子女,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父母陪伴孩子长大,熟悉彼此的习惯和脾气;但是当孩子成人,思想和语言的代沟又让双方陌生。两代人如何顺畅沟通是很多家庭都面临的问题。
家长命令式的语言可能是孩子最接受不了的。“你就不能关灯吗”,类似的唠叨、责怪性的批评方式会破坏亲子关系。缓和语气,家长在表达时可以多用“描述”并把自己想要看到的行为说出来,如“我看到洗手间的灯还开着,你能把它关上吗”。用这种方式,而不要将指责上升到人格层面,如“你不关灯,太懒了,你将来也这么懒怎么办”。这在潜意识等于给孩子定了性,否定了他们的可能性,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信任,但若父母一直批评自己,他们会认为:“既然你不认可我,我为什么要去改变呢?”家长应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而不是把孩子当成问题。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惹麻烦的“问题”时,他才会愿意改变。
孩子想要表达感恩时,也要寻找父母能够接受的方式。对从小就生活在说“我爱你”的家庭中,直言“我爱你”是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但对于传统、含蓄的家庭,当父母听到孩子说“我爱你”,虽然感动,但并不知道如何回应,反而可能会产生“孩子是不是想要钱”的错觉。因此最好能够寻找“爱的语言”,如告诉父亲他的哪句话影响到你的人生,或告诉母亲她的哪件事让你觉得十分智慧,这些描述本身就是在表达感恩。
职场:先理解后表达
在职场中,总有些情况下自己的发言不被重视或没有机会发言。这时一方面要处理情绪,另一方面要和人沟通。对于自己坚持的立场和信念,尽量不要压抑情绪或一味忍耐。
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看事情的方式,彼此完全理解几乎不可能,所以误解时有发生。当因为不同观念而起争议时,先尝试理解对方,如用“我认为你刚提到的一些内容是有道理的”来开场,然后再表达“我有些观点想和你们分享”。即先承认对方有道理或听到对方的部分,再阐述自己的观点。
如果有争执,选择“疑罪从无”,即尽量假设对方的动机是善意的。当你认为对方有敌意,便会进入“敌我”的沟通状态,会更多思考输赢问题,从而激化矛盾。若想着对方是无心的,自己的心理负担也会小很多,也会更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孩子 表达 沟通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鄱阳湖畔的瓜田“跑道”
唐山港一季度吞吐量超1.6亿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