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你的青春,因奉献而美丽——“养女”杨会芳的故事
新华社石家庄5月6日电 题:你的青春,因奉献而美丽——“养女”杨会芳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范世辉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幼教特教中心教师杨会芳荣获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幼时帮人剥棒子、摘棉花贴补家用;求学时带上病重父母,悉心照顾;执教中热心关护、教育“特殊”儿童……杨会芳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经年累月的付出,唱响奉献之歌,书写美丽青春。
6岁养家:做人生第一顿饭
“90后”杨会芳是河北曲周县五塔村人。她是家庭的“养女”,养母先天智障,养父杨昌荣既当爹又当娘,从小给她关爱。
2001年,杨昌荣突发脑梗塞瘫痪在床,当时小会芳只有6岁。小小年纪,她便担负起了照顾双亲的重任。
“那个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帮家人做饭。”杨会芳说。她记得,自己做的第一顿饭是玉米粥。她学着大人的样子,先往锅里放了几瓢水,水烧开后,又抓了几把玉米面进去。煮着煮着,发现太稠了,又加水……就这样,杨会芳做出了第一锅“玉米疙瘩”。
上小学的时候,为了买文具,小会芳经常在上学路上捡废品卖钱,利用周末和假期打零工。
“这是我给别人摘棉花赚的。”一天晚上,小会芳回来特别晚,正在家人心急如焚时,她满脸汗渍跑进家门,将1.8元递给了父亲,杨昌荣一时哽咽。
从那以后,小会芳经常会在放学后去给村里人摘棉花、剥玉米。“我当时就希望我爸留着这些钱,能买药或是买点好吃的。”她说。
杨会芳的邻居说,会芳给别人摘棉花时才七八岁,棉花地里刚能露出头来,大家看这孩子不容易,经常多给她一点工钱。
“背家”求学:读书、赡养一肩挑
后来的几年,母亲突发心脏病,父亲脑出血复发并瘫痪在床,杨会芳不得不中断学习,在家照顾父母。
生活的磨难从未动摇她求学的渴望。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读中职可以免交学费,求学梦又一次被点燃。2012年,她靠自学考入邯郸学院曲周分院。
可是,父母时时需要人照顾,自己走了,父母怎么办?“思前想后,我做出决定,带着父母去上学。”杨会芳说。
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破旧的小院,将父母安顿下来,开始了从学校到住处“两点一线”的生活。
早晨6点起床做饭,给父母喂饭喂药后去上学;中午赶回家安顿父母吃饭;晚上回家收拾房间,拆洗衣物,给父母擦身子……求学那些年,杨会芳每天都是这样过来的。
“当时非常习惯,也不感觉苦什么的。”杨会芳笑着说。
“会芳很要强,家里的困难从未主动对同学和老师提过。直到入学半年后,大家才知道她的事。”班主任温素华说。在校期间,杨会芳各方面表现优异,先后获得学院一、二等奖学金,并荣获学院、市级和省级“三好学生”。
后来,曲周县中医院听说杨会芳的事迹后,把她们一家接进康复病房,提供住宿,还免费为她父亲做康复治疗。
爱的奉献:服务社会“大家”
2015年,杨会芳来到曲周县幼教特教中心实习,毕业后顺利通过面试,成为该校的一名代课老师。她主动提出到特教部当一名康复老师,把爱献给最需要关爱和帮助的特殊残疾儿童。
这个特殊岗位极为辛苦,杨会芳常常身心俱疲。“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自己的母亲,这些孩子和我的母亲有着相似的情况,我必须理解他们,像照顾自己的母亲一样,关心关爱他们。”杨会芳说。
杨会芳的康复班有20名学生,都是6岁以下的智障儿童。无缘无故地大声说话,突然间随处乱跑,在教室里小便……是这些孩子的常态。对此,杨会芳从不沮丧、气馁。她说,对待这些孩子,需要有超常的耐心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才行。
2017至2018年,杨会芳被评为幼儿园星级、骨干教师。业余时间,她还经常投身公益活动。去年被选为河北省人大代表以来,特别关注保障特殊群体权益。
“今年两会,我建议对农村留守老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注、关爱。”杨会芳说。
她表示,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份荣光,更是一份责任,以前她只需管好自己和爸妈这个“小家”,如今,她要关注社会这个“大家”,为更多的特殊群体代言。(完)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杨 父母 奉献 青春 美丽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鄱阳湖畔的瓜田“跑道”
唐山港一季度吞吐量超1.6亿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