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进展顺利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10日电(冷昊阳)10日,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将满一周年之际,中国地震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总体情况和一年来的进展。据介绍,实验场建设进展顺利,在研项目近60个,在实验场新增观测站360个,已经积累一批观测数据。
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介绍,中国地震多发,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高度聚集、社会财富高度集中,民众对地震安全有了更高需求。地震科学实验场是地震科技的野外实验室,其任务是针对地震孕育、发生和致灾各环节的科学问题,特别是那些需要通过野外实验进行验证的科学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资料图:中国地震局。 冷昊阳 摄
据介绍,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针对大陆强震,利用现代化的立体观测台网,实现多学科的高精度、高密度观测。通过开展野外观测和实验,致力于破解从地震孕育发生到地面振动以及建筑物破坏的全链条防震减灾科技问题,并对具有防震减灾实效的科技成果进行应用试点示范,以实现推进地震科技进步和地震灾害防治的目标。
在地理位置上,郑国光介绍,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区范围从川甘交界到云南南部,该区域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互相碰撞挤压强烈变形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具有长期的观测资料积累,是开展地震科学实验的理想场所。
郑国光称,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充分借鉴国内外各类地震实验场建设经验,在科学内容上,既注重地震孕育发生规律探索,又考虑工程抗震应用,是世界首个研究“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链条的地震科学实验场;在研究对象上,是国际上现今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实验场。
郑国光表示,中国地震实验场坚持开门建设、开放运行,开展最广泛的国内外合作,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理念,柔性引进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努力把实验场建成新思想的孵化器、新技术的加速器、新成果的助推器。实验场发挥科学家在实验场建设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切实发挥专家对经费的主导作用,注重评价研究成果的原创价值和对业务工作的支撑引领,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提升实验场运行效率。
在建设进展方面,郑国光表示,一年来,实验场建设进展顺利。其中,2018年11月印发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设计方案》,明确了实验场总体目标、基本原则、空间范围、主要科学问题、技术途径以及组织管理方式。近期,《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科学设计》已通过权威论证并予以发布,确立了实验场的科学目标、科学思路和研究重点。科技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积极支持在实验场区开展相关研究,基金委、地震局设立的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对实验场相关研究予以专项支持。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理位置图。 冷昊阳 摄
此外,郑国光介绍,目前,实验场在研项目近60个,在实验场新增观测站360个,已经积累一批观测数据。美国、俄罗斯、埃及、亚美尼亚、阿尔及利亚等13个国家参加地震科学实验场,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的17个专家团队已经开始科研工作。
针对下一步的工作安排,郑国光称,将继续加快实验场建设。未来3年将建成多口数百米至1000米的地震井下观测台阵,探索开展数千米深井观测试验和穿透地震活动断层的科学钻探,获取更丰富的地下结构和介质观测数据。此外,实验场将建设分布式的数据中心、仪器运维中心,建立数据共享合作机制,开放基础观测设施,为科研团队提供观测仪器、野外观测服务和数据信息共享。
同时,郑国光还表示,未来将通过在试验场区开展科学研究,将发布国际一流高分辨率壳幔精细结构、地震活动断层分布和重力、地磁、地壳运动等地球物理场变化图像,产出一批地震孕育发生和地震风险评估的相关科学模型及应用示范,形成新型业务能力,推动实现防震减灾工作从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变。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地震 实验场 中国 科学实验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鄱阳湖畔的瓜田“跑道”
唐山港一季度吞吐量超1.6亿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