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中央媒体采访脱贫攻坚系列报道:“穷泥潭”变成了“金沟沟”

2019年05月31日 12:30 | 作者:王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央媒体采访脱贫攻坚系列报道之一:
“穷泥潭”变成了“金沟沟”

边远与贫穷,曾是贵州赤水市两河口镇大荣村的代名词。

“落后的交通设施,让村民吃尽苦头。”5月26日,提到过去的大荣村,曾多次外出打工见过世面的村民吴天贵向记者表示,由于不通公路,村民出行只能靠双脚丈量,去一趟集镇,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回要好几小时,有些偏远的村民去趟集镇,常常是天没亮就启程,天黑了才回到家中,这种“两头黑”的日子重复了不知多少个年头。

对于出行,绝大多数大荣村村民都曾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大荣村村支书唐永富告诉记者,因为交通不方便,很多年轻人纷纷外出,他自己也在20年前都有了放弃回乡的念头。彼时,他在城里经营着一家木材加工厂并已担任了所在社区的主任。

唐永富说,其实大荣村竹木资源丰富,光竹林面积就近1.8万亩,人均面积有18亩。但由于道路不通,竹子很难运出去,再好的资源也只能望而生叹,致富的项目更是进不来,村民们只能守着金山过苦日子。

穷则思变,穷怕了的村民们开始寻求改变。

2006年,大荣村插腊沟的村民吴天贵、王应华、王锡云、王锡彬在一起商量如何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一番激烈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不解决大荣村的交通问题,谈发展只能是空谈。2年后,大荣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自愿集资、投工投劳、开山劈石、战晴斗雨,硬是在悬崖峭壁间凿通了7.5公里的通村公路。

路通了,出行便利了,财路也通了。以前需要肩挑背驮扛下山的竹子,现在只需要堆在公路边,就能一车一车拉出去了,换回一张张的“红票子”。

吴天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靠人工搬运,扣除人工后一根楠竹只能赚两三元,现在路通了,砍到路边用车运走,一根可以赚到十多元,光卖楠竹就可以增收近万元”。大荣村村民在悬崖峭壁间开山修路,在荆棘草丛中挖塘养鱼,把昔日的“穷泥潭”变成了“金沟沟”。修通了路,给插腊沟的村民带来了实惠,其他组的村民也坐不住了,纷纷行动起来。一时间,大荣村各组处处掀起了开山修路的热潮。截至目前,大荣村已修建通村通组公路近100公里,基本实现户户通公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为种植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楠竹、竹原料变现增值,生活物资进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大荣村每年光竹原料和楠竹销售收入就超过200万元。

大荣村的高山生态鱼远近闻名,地处半高山的插腊沟,沟壑纵横、溪流众多,加上超过90%的森林覆盖率,造就这里优良的自然生态。当地村民发现,利用这种高海拔、低水温环境养殖的鱼类,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推向市场后,很受消费者青睐。

“传统稻田养殖,劳动强度大产值低,而生态鱼养殖,只要管理得当,一亩收益很容易实现2万元以上。”唐永富说,这两年,大荣村102户搞起了生态鱼养殖,每年实现收入20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去年底,大荣村成立了生态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商标,把生态鱼养殖作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开始向全村推广。

如今,大荣村80%的家庭购买了摩托车,三分之一的家庭购买了小轿车,全村164户村民住房得到了整治和改善,有的人还在城里购买了商品楼。

大荣村,如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中央媒体采访脱贫攻坚系列报道 “穷泥潭”变成了“金沟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