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湖北秭归:让非遗回归民间“活”起来

中新网湖北秭归6月5日电 题:湖北秭归:让非遗回归民间“活”起来(图)
作者 向红梅 郭晓莹
古老的制茶技艺、质朴的竹编用具、精美的峡江木雕、别致的“三闾刺绣”工艺……端午节前夕,屈原故里湖北省秭归县端出“非遗文化”盛筵,让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艺术瑰宝进景区、进社区,见人见物见生活,在传承中创新。
秭归是屈原的故乡,挂艾叶、割菖蒲、包粽子、点雄黄、划龙舟、扎香袋、回娘家……这些古老的风尚和习俗在秭归沿袭千年。2009年“屈原故里端午习俗”入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年来,秭归让源自民间的非遗文化回归民间,实现“活态”传承。截至目前,秭归已成功入选世界非遗名录1个,国家级非遗名录3个,省级非遗名录6个,市级非遗名录14个,县级非遗名录9大项43个。获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3人,市级89人,县级464人。
6月4日,在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非遗文化展示区”现场,“慢工绣艺”公司的坐垫、抱枕等系列手工绣品一经展出就吸引了游客目光。“慢工绣艺”以“三闾刺绣”为基础,绣艺独特而古朴,美观而实用。

“三闾刺绣”兴起于汉代,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流传针法多达100多种,至今仍被传承运用的仅剩10余种。2019年,秭归多次开办传统刺绣培训班,共培训绣娘100多名,将“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三闾刺绣”重现生机与活力。秭归县非遗文化保护中心负责人说:“对于非遗文化,实用是最好的传承、最大的发展。”
展台的另一边,山均艾草有限公司则以“艾草”为主要原料,开发出艾条、艾柱、艾绒、足浴包等随身灸类产品,把“艾文化”与“艾产品”创新融合,让“端午艾”习俗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彰显。

本次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中,“非遗文化传承活动”是四大活动版块之一,持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覆盖人群也最广。“非遗文化传承展示区”共设展台10个,展出九畹丝绵茶、慢工绣艺、山均艾草制品、秭归竹编、峡江木雕、秭归民间书籍等10多种非遗文化作品及产品。
6月4日晚,“屈原传说故事会暨非遗文艺汇演”在橘颂社区文化广场举行。当晚,共有5个屈原传说传承人讲述屈原故事,穿插表演了《秭归花鼓舞》《薅草锣鼓》《杨林高腔》等6个非遗节目,社区群众及游客享受到一场非遗文化大餐。

6月6日,秭归滨湖、西楚、橘颂三个社区活动将全面铺开,手工制作端午香包、包粽子发粑粑、龙狮巡游等活动将展开。
“非遗的本质,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乡村乃至一个社区的生活方式。它源于民间,也必将回归民间。”秭归县文旅局局长商祥君说。(完)
编辑:杨岚
关键词:非遗 秭归 民间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