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产业对接 产业对接
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

专业技术人员在皇迷村万亩果园里为果农讲解苹果修剪技术。 王永周摄(中经视觉)
温暖春日,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临城县皇迷村的果树长出了片片新绿。站在村里海拔800多米的五龙山顶观景台放眼远眺,层层叠叠的梯田,漫山遍野的果木林,疏密有致的水塘,蜿蜒曲折的山路,甚是美丽壮观。“刺槐头,板栗腰,苹果核桃占山脚,药材花生林间种,林下柴鸡柴鹅齐奔跑。”村党支部书记王振朝用自编的顺口溜概括眼前的这片“绿色银行”。
皇迷村地处河北省临城县郝庄镇西北部,是远近闻名的贫穷落后村,耕地少,矿山多。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抢山为王”。“那时,村里的千亩山场上有密密麻麻的30多个矿坑,青壮年都在矿企打工。”王振朝说,2009年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之前开办的选矿厂也非常红火,年收入近百万元。
采矿业红火的同时,留下的却是满目疮痍的山场,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短暂繁荣过后,留下的是深度贫困。
“靠山吃山,但吃山要有新‘吃法’,我们要把穷山恶水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王振朝说,护山养山,得先把山场从矿企手里“抢”回来。
2011年,通过整治矿山,皇迷村的17处开采点全部关停,并从铁矿企业争取到800万元的补偿金。面对这笔“巨款”,有些村民主张平分到户,但王振朝挨家挨户说服村民把这笔资金全部用于治理荒山。那一年,村里男女老少齐动员,能上山的劳动力全部出动。当年就平整荒山6000多亩,修整水平沟1.5万多条,铺设引水管道1.2万多米,种植苹果树、栗子树、核桃树5万多棵。
“刚开始治山的时候,没有滴灌,我们要走1.5公里山路担水浇树。”村民张老生说,“那时候,我们在山上干一天活只有30元钱,而在建筑工地能挣到80元。可就是这样,乡亲们也愿意在山上干活。道理很简单,只有家乡发展了,个人才能有依靠。”
如今,看着当年种下的果树,张老生满心欢喜。“过去,村里有铁矿,产生的废渣随处可见,废气使空气变得污浊。”张老生说,现在好了,出了家门就是满眼的果树林,空气新鲜了,心情也舒畅。每到周末、节假日,村里总会来很多游客。
俗话说,栽得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皇迷植被茂密的山场好比一个大氧吧,不仅成为游客休闲的好去处,还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荒山开发光靠热情不行,必须走专业化、市场化道路。”王振朝说,2015年,村里引进外地投资商,共同成立锞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行生产、经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通过“村企联合开发,引入工商资本,按股投入分配”的经营发展模式,皇迷村依靠生态发展的路子越来越清晰。“今年要建苹果、板栗深加工项目,拉长产业链,由‘卖苹果’到‘做苹果’。”锞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彦令告诉记者,他们还计划发展杂粮面、卤汁蛋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将干鲜果品、禽肉蛋、小杂粮、山野菜等系列产品从山野搬到城市,让农民收入再上一个台阶。目前,皇迷村的生态农庄规划正在设计中,总投资8.5亿元,一期投资4.9亿元,建设时间为7年。项目建成后,将解决皇迷村250人的就业,年利税可达2000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王振朝说,他们2011年种的苹果树,这两年就进入盛果期了,预计年可收优质红富士苹果150万公斤,收入上千万元。近年来,皇迷村累计投资1600万元,开发荒山7000亩,皇迷村已于2014年脱贫,目前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村里三分之一的人买了汽车,一半的人建了新房。皇迷村当年挖矿留下的疮疤已被绿色覆盖。(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宋美倩 通讯员 王永周)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