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健康识堂健康识堂
别被商家忽悠了!无糖饮料也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含糖饮料对健康尤其是代谢疾病具有巨大危害,于是许多想喝又不想危害健康的人,退而求其次选择“无糖”饮料、天然果汁。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越来越多研究证实那些所谓无糖饮料添加了人工甜味剂以及天然果汁,也有健康危害。
日前,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19年会上,再次用大样本研究数据证实了这一点,哈佛大学专家指出,在增加糖尿病风险方面,这些有“甜味”的饮料与含糖饮料并没有本质区别。
人工甜味剂与糖的风险相差无几
为了解决含糖饮料的问题,各大厂商推出了看似健康的“零度”“健怡”“无糖”饮品,但为了满足口感添加了人工甜味剂的饮品。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在导致2型糖尿病的风险方面,有糖与添加人工甜味剂的饮料相差无几。
来自哈佛大学公卫学院的研究显示,在285万人的随访过程中,共有1.2万人新发2型糖尿病。在4年时间内,每天增加含糖饮料摄入量超过0.5瓶,糖尿病风险便增加14%,无论是添加糖的饮料还是100%果汁都与较高的糖尿病风险相关。
日常的含糖饮料可增高28%的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不含糖但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饮料,增加糖尿病风险29%;贴着“健康”标签的100%果汁,增加糖尿病风险10%。
100%果汁的概念很容易迷惑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陈超刚教授说:水果打成汁,虽然保留了大部分维生素,但丢失了有益的纤维素、抗氧化的植物多酚;果汁制品更是含糖量高于鲜果数倍,多喝导致糖尿病与肥胖的风险大增。
上述哈佛大学研究建议,如果将含糖饮料换为人工甜味剂饮料的人糖尿病风险没有变化,但将含糖饮料换为水、咖啡或茶后,可以降低糖尿病风险3%—11%。
无热量的人工甜味剂能扰乱肠道菌群
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通常被认为与糖类摄入过多密切相关,因为催生了无热量或极低热量的人工甜味剂的出现。
但人们忽略了,热量之外的问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营养科主任邓宇虹介绍,2014年发表在顶级期刊《Nature》上的一篇文章,研究了人工甜味剂对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调节以及对宿主代谢的影响,发现人工甜味剂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导致葡萄糖耐受不良,进而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
此次糖尿病学会上,同样来自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另一位研究者Alperet在这个方向上也进行着研究,他的研究样本是新加坡的青少年(高中生),在生活习惯和人种上,可以说和我们中国的人群特征更为接近。
在他的研究结果中,选择多喝无糖但添加人工甜味剂的苏打饮料的青少年,其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增高58%,甚至高于使用含糖饮料的青少年。
另外,还有加拿大健康婴儿发展(儿童)队列的研究,探索了孕妇在孕期饮用人工甜味剂饮料和含糖饮料与后代体重超重风险的关系。研究纳入了3033名健康孕妇,与不饮用者相比,每天饮用人工甜味剂饮料的母亲,其婴儿出生时体重增加,1岁时婴儿超重风险增加2倍。而含糖饮料没有发现类似的关联。儿童青少年是饮料消费的主要群体。对新加坡的青少年(高中生)的研究发现,选择多喝无糖但添加人工甜味剂的苏打饮料的青少年,其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增高58%,甚至高于饮用含糖饮料的青少年。
总之,在喝饮料这件事上,专家奉劝大家别再自欺欺人,食品工业再玩花样,也抵不过水、咖啡和茶健康。
(记者 李劼)
编辑:刘畅
关键词:无糖饮料 糖尿病 风险 健康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