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人物对话 人物对话
大龙湖畔“摆渡人”
新华社南宁7月11日电 题:大龙湖畔“摆渡人”
新华社记者刘伟、覃星星、胡佳丽
马达声响起,一艘渡船缓缓驶离内泽庄,村庄码头只剩下农妇的浣衣声。
这是记者近日在广西上林县大龙湖采访时看到的一幕情景。开船的是位老师,叫石兰松,端坐着3名穿着救生衣的小学生,他们正前往上林县西燕镇大龙洞村刁望教学点。
刁望教学点地处石山库区,石兰松是教学点唯一的老师。教学点被陡峭石山环抱,前面是深深的湖水。石兰松坚持多年划船接送学生上下学,被称为“摆渡教师”。
渡船划过的大龙湖,只见三三两两的村庄错落分布在临湖的山坳里。在游客眼中,这里是一幅远离尘嚣的山水画,而对于当地村民而言,更多的感受是出行的困难、土地的贫瘠。在码头斜坡、门前屋后,村民们见缝插针地种植蔬菜。
石兰松小时候也在刁望上小学。1985年,石兰松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正在复读的他听说启蒙老师病重,特意赶回去看望这位老师。老师病重时再三嘱托石兰松,希望他能留下来,帮助山里的孩子。
他留下后,很快就发现一个问题。有的村庄的孩子前往刁望教学点,需要翻山越岭,村民们担心孩子的安全,宁愿让孩子辍学在家。石兰松砍掉家门口准备留着盖房子的几棵椿树,请人造了一艘小木船,自己划船接送孩子上下学。
在船桨中划过的,是34个春秋,石兰松撑坏了8艘木船。这艘名为“希望之船”的小船,见证了船夫从青年到中年,也见证了一拨又一拨山里娃依靠知识改变命运。在石兰松看来,如果命运是一条河流,自己愿做学生走向梦想彼岸的“摆渡人”。
“梦想,从这里启航”,是印在教学点入口的一句醒目标语。尽管地处偏僻,教学点也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食堂、球场、“图书角”、体育器材室等一应俱全。“这是重建后的新貌,以前非常简陋,教室甚至长时间不通电。”石兰松比划着旧照片高兴地说。
上林县教育局副局长蓝宗之告诉记者,当地党委政府持续加大投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刁望教学点就先后投入100多万元重建教学点和完善教学设施。
“离开教学点的念头,不是没有过。”石兰松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许多年轻人前往广东务工,每月拿到的酬劳在1000元以上。“我当时仅有一两百元的月薪,家里经济压力很大。”
石兰松最终选择了坚守。“3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学生落水事件。”石兰松说,过去最多时要接送4个村屯的12名学生,三年级以上学生转至乡镇上学后,现在只剩1个村屯的学生需要接送。
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石兰松家门前的椿树也砍了一次又一次。2010年,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希望之船”升级换代,从小木船变成了铁皮机动船,单次航程时间从半个小时缩短到十分钟。石兰松利用机动船摆渡学生既快捷,也更安全。
光阴荏苒,石兰松仍旧一个人在教学点承担起班主任、船夫、保姆等多个角色。“最让我欣慰的是,随着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利好,学生接受各类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就业发展也越来越好。”石兰松说。
编辑:曾珂
关键词:大龙湖畔“摆渡人”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